生命是不斷經歷美麗的遇見,而后告別

藍蓮花許巍?-?時光·漫步

我的電腦有可能是產生高原反應了。它胸悶氣短,一口氣不夠用,就是不肯敞開胸膛,讓我安放那些跳動的旅行記憶。電腦暈了,累了,就讓它睡會。無外乎是重啟,關機,而后再重啟,慢慢地也就好了。人何嘗不是呢?困了,就睡會。醒了,再睡會,再醒來。在醒與睡之間的,就是人生。乏了,就出走。走出去,再回來,再出去。走與回之間的,也是人生。

此刻,我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鎮。賓館外面一片漆黑,看不見的狂野中有狗在叫。我終于可以安心下來整理這幾天行走的思緒。

有些時候,沒有得到的東西往往向往不已。可是當真正身處其中時,卻又因某些內因外因產生抵抗的情緒。五月六月的成都生活,我有些不適。那種內心的擁堵和苦悶無以言說,也無從訴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能全部理解你的心情。除了自救,別無他法。在思緒的泥潭里自拔,除了完成基本學習工作之外的努力書寫,最有效的就是旅行。

我需要這么一次旅行。

事實上,我在成都的日子也不乏旅行。每一次的出游,所見所聞,皆有不同。竹林清翠的望江樓公園,微風拂面的錦江河畔,看白鷺掠過河面;錦里琳瑯滿目的商品,還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洛帶古鎮夜幕降臨時,一串串火紅朦朧的燈籠......九眼橋上流浪歌手唱著《成都》,酒吧一條街熱鬧喧囂......應該說,在成都,不缺乏美麗風景和各式各樣的場景。

可是在成都待得久了,總覺得缺點什么。

或許缺點野性吧,或者是自然風味?

或許什么也不缺,我的旅行不需要那么多理由,我只是想出來走走。

終于,我上路了。

經過成灌高速,轉到都汶高速,第一站到達理縣。平原的寬闊,密密麻麻的建筑,兩旁是護路小樹叢,繼而變為山里曲折蜿蜒,空氣變得清新起來。進入汶川后,岷江上游的水滾滾地流著,聳立著一尊大禹的塑像。他身披蓑衣,戴著斗笠,我腦袋里出現“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歸”的故事。

在高山峽谷的公路上穿行,山上溝壑縱橫,有些地方呈現山石垮塌的痕跡,那些砂石從山上滑落堆積著,遠遠望去,山是灰白的。我想起我們那里的山,沒有這么陡峭,山體龐大卻綿延鋪展開來,身披森林草地的外衣,生機勃勃。

旅行中的人與事,一個個故事豐盈了行走的空間。

理縣縣城處在幾條山溝匯合的平壩之處,雜谷腦河穿過城區滾滾流去。聽賣水果的人提到膽扎木溝,說是風景不錯,還有石板燒烤。膽扎木溝的入口在理縣縣城的一側,順著溝往上走,兩旁是藏族羌族同胞的房屋。房頂有四個三角狀的角,黃色墻體,紅色棱線的墻邊,氣派恢弘。家家戶戶門前都有紅紅綠綠的花草,雞冠花和紅苕花開得最為熱烈。房屋邊上有許多花椒樹、李子樹,有的還在院子里架著葡萄,掛滿青澀的果子。房屋背后就是山坡,蘋果樹和白菜最多。

一路走走停停,烈日下的步行讓我想起兒時在馬喇鄉下讀書的情景。從家里出發,沿著大河溝出發,走上十幾里路,再沿著河堤走上一段路才到達學校。

每天走路去來,不覺得辛苦。如今的旅行步行上坡,卻覺得疲憊不堪。不得不說,這些年長大了,也變得嬌氣,甚至懶惰了。我,不再是那個奔跑在回家路上的小女孩,也不再是背著滿滿一背簍豬草下坡的勤勞姑娘。如今的我,年齡增大了,學歷變高了,身體素質卻不如從前,面對未知的困難缺少幾分勇氣。或許,我失去的是山里姑娘應該有的那份勇敢和勤勞,還有雙眸里的堅定。一邊反思,一邊沿著公路上坡。溝里深處的風景,未知的人與物還是給予我前進的動力。

路旁的玉米地,核桃樹,李子樹在陽光下綠油油的,這樣的自然風光是我在城市里所未見的。我發現,路旁的房子大多是空著的。那些紅色小樓在山野里靜默無語。只有順溝而上的小溪,發出嘩啦啦的聲音。這溪水從遠處的高山來,蹲在水邊,冰涼的氣息讓人覺得舒服。

偶遇的一位藏族老大娘,面容和善,邀請我們去家中做客。聊天中得知她的子女在理縣縣城工作,孫女在成都讀書。她家門前的李子樹碩果累累,誘人無比。我忍不住摘了一顆來嘗,沒想到她搬來凳子,顫顫巍巍地站上去摘李子。我扶著她,她手里掛著塑料袋,不一會就摘了滿滿一袋兒李子。老大娘家的屋子前面是菜地,向日葵仰面笑著,蘋果樹、花椒樹、玉米交錯著。這樣讓我想起了我家的菜園,夏天的菜園總是充滿活力和綠意。只是,我家的菜園沒有蘋果樹。聊了一會,該告別了。我不想白拿一袋兒李子,走的時候努力塞給大娘10元錢,略表心意。她卻說“自家李子,你們是稀客,嘗嘗味道哈,哪能要錢呢”,執意不收,還說讓我們以后再來。不為別的,只為你走到這里的緣分,相遇的美妙,分享自家果實的甜美,這就是老大娘的心意,單純又實在


離開老大娘家,估計五點鐘了,腿腳已經有些酸澀,加上毫不示弱的艷陽,我們準備離開但扎木溝了。沒想到,卻遇到上溝的公交車,意外的驚喜,跳上車,這下可以輕松欣賞沿途的風景了。這一趟公交車進溝,認識了楊俊玉小朋友,收獲了意外的快樂。車上閑聊后,下了車一起前行,才知道她是在縣城里補習英語,她家離公交車在坡上終點站還有2公里路。

她抱著書本,一邊走一邊給我們介紹溝里的特產,主要說了她家白菜和畜牧方面的收成。她說遠處的高山上有蟲草和菌子,她的爸爸找過蟲草,大的50塊錢一棵,小的40塊錢一課。

小女孩的地理知識挺豐富的,把山溝的氣候、地形地勢等做了介紹。快到她家時,她說帶我們去石板燒烤處看看,也可以了解一下她家的燒烤攤位。離她家大約200米,她朝不遠處喊到“奶奶,我回來了”,哦原來是給家人打招呼。她奶奶和另外兩個老人從公路一側走過來,招呼我們。俊玉放了書本后就和奶奶帶著我們一起去石板燒烤處。走了一條小路,不一會就到了樹林里。樹林入口處,明顯感覺到林間吹來涼涼的風,穿著短褲的我有些哆嗦。離樹林入口最近的是俊玉家的燒烤點。大約有4個灶臺,上面蓋著木板。俊玉奶奶掀開木板,露出黑黝黝的石板,這就是特色的“鍋”了。俊玉奶奶說,樹林里每個人戶占一塊地盤,修建灶臺,放上石板,準備好板凳餐具等,這就是特色石板燒烤了。游客自己帶上食材調料即可。

再往樹林深處走,俊玉奶奶介紹樹林里有四十八彎,就是道路彎道之多的意思。我立馬想起那首著名的土家歌曲《山路十八彎》,默默哼起旋律來。轉過兩道彎后,又是俊玉家的草地。這里聽著車,也有人正在燒烤中。我們走過去一個臨溪邊的燒烤位置,一個微胖的男人招呼我們吃點東西。沒有過多客套,我們也就加入了美食隊伍。烤茄子、土豆、肉串、豆干兒,食材豐富,調味巴適,這個溪邊的林間燒烤讓這次膽扎木溝之旅食欲大開。

下山時,遇到俊玉的爸爸,他熱情地開車送我們下山。

山風習習中,夕陽余暉,云彩暈染得層疊金黃,夾著淡淡的紅色,林間石板燒烤,路旁的蘋果樹、核桃樹,都在夜幕中慢慢退后。

到達山下,已是8點半。回頭望望夜色朦朧中的山溝,留戀與不舍。白天的陽光,偶爾的風,還有質樸善良的老大娘,可愛的俊玉和她溫和的奶奶,溪邊美味的燒烤,都在腦袋里翻滾。

山溝里的風景與人,印在我的心里。自然與人的交融,人的熱情質樸,帶給我的感動無以言表,只能在心里默默珍藏。與每一處風景的相遇,與每一個人的短暫相處,都豐盈了我們的生命。

這樣的遇見,輕松,真誠,多好。

作者簡介: ?宋雨霜,土家族妹子,川大文新學院研究生,愛主持、愛演藝,寫有趣文章、過有趣生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