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昨晚去明德館聽了課回來到家已經快晚上10點了,今天來寫下這節課后的感受。 昨天聽的課是關于孩子的營養健康方面的課程,平時我關注的怎么樣引導孩子情緒情商性格培養方面的課程居多,對于孩子的日程起居,飲食健康方面的課程還很少,所以老師說的時候聽得十二分認真
? 老師說的是從專業的營養學的角度去講孩子不同時期的營養需要,講到其實95%的孩子都是缺鈣的,而且很多孩子也缺鋅,這一點讓我們一下很關注孩子的營養這塊。還有就是平時我們做飯的時候其實那個油量都會超出孩子需要的標準,因為基本上大家都知道做出來的好吃的菜都是靠油和作料調出來的,但是吃多了對人體來說是一種負擔,特別是外面的飯菜,也要少吃。說著說著,老師通過她自己家孩子的例子說道其實一個幸福的家庭,是需要有廚房的炊火,也就是廚房的幸福。比如說在日常的飯菜里傾注我們的感情,做給孩子吃,看到孩子吃的非常香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心的成就感是很高的。另外,等到孩子大一點,也完全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我們的日常做飯的過程中來,一來讓她體會到一頓美味從原材料到大快朵頤的大餐之間的過程和艱辛,懂得珍惜;二來讓她知道自己也可以做出美味的飯菜,提升家庭生活的參與度與個人的成就感。廚房里的幸福,告訴我們,在忙,我們也要為孩子做早餐。當然,在忙,為孩子學習,為孩子提升自己的腳步不能緩。(學做早餐難道不是一種提升自己嘛)
包括老師在說的過程中說道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溫柔而有原則的拒絕。溫柔是說,我們不能大吼大叫,要告訴孩子嗎,在當下,在此刻,我們是能夠看到她的這種情緒的,以同理心回應孩子;但同時我們也要把我們的原則說出來,比如在正餐不吃堅決不會再下一頓正餐之前給到孩子零食,驕縱她不吃飯的壞習慣。讓我佩服的不是老師說出這個養育孩子的觀念,還是實實在在她能夠做到,因為凡是為人父母的都知道,在和孩子“斗爭”的過程中,那都是一場心理拉鋸戰,考驗的是雙方誰先敗下陣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嬌慣了她一時的壞習慣養成了她以后的壞脾氣,其實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還有很多,現在比較流行的中國式的家庭是,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失的父親,外加一個熊孩子。其實既然母親是愿意去學習和改變的,那么就不能讓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中缺失。所以養育孩子的問題又回到夫妻關系上的問題了。如果你只顧孩子不顧老公,那么婚姻不會很幸福。如果你也把老公當一個孩子呢?不是說當一個孩子去嬌慣他照顧他,而是你也承認老公也有缺點也有優點,缺點如果不可改變那我們學著接受,優點那么也要像對待孩子一樣,讓他感覺有成就感的時候,給他一個表現的機會。總之,夫妻關系好了,熊孩子自然就不見了。
由飲食引申出來的一點讓我記憶也很深刻,就是老師說到她的孩子,今年14歲會自己做飯,也是從來不吃零食,因為他知道外面的零食不健康。這一點還是很觸動我的,回想我們這個年級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愛吃零食的吧,或者沒有這么嚴格的杜絕。那對于這個孩子來說,我相信不吃零食對他來說只是一種習慣,并非一種難熬的堅持。因為他知道什么是好的,健康的,他自然明白健康的可貴。老師說的一句話很對,自己會做飯的人一般很少在外面亂吃。我想到我的一個朋友,她的老公就是一年365天風雨無阻的在家做飯吃,而且廚藝一絕。所以當你通過身體力行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那他就不太容易接受差的;當你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感受到什么是規則,孩子就不太容易去毫無秩序;當你通過你的愛和學習讓孩子內心充盈,那她不大可能去接受一份低質量的愛情。
所以,這一切,在于我們做父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