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8日,為讓學生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培養愛國之心,今晚學校組織露天電影,全校師生一起觀看。
自教書以來,看過幾次露天電影。每每放映這種露天電影,班級里早早的就津津樂道,滿心期待,好像籠中小鳥得以片刻自由。于我們而言,雖然是老師,但期待一點不比孩子少。今年沒在本校擔任班主任,原本不用組織學生觀看,但意料之中地架不住這熱鬧的氛圍,于是跑到下面湊熱鬧來了。初秋的校園,月光清涼,繁星滿天,操場上整齊的排著每個班的學生,還有些街上的大人帶著孩子坐在后面。電影的內容無非就是抗日題材的,看著此刻的場景,我的思緒不由得飛到我們小時候……
對于我們90后來說,我想都有這種露天電影情節。在那個物質并不發達的年代,一場露天電影已然算是對我們最好的犒勞,就像想到馬上要過年了,就有新衣服穿,有糖吃是同樣一種期待的。上小學的時候,大部分人家里都沒有電視,村上難得有幾戶人家有黑白電視,往往到了晚上家里也是座無虛席,里里外外圍了好幾層。所以放露天電影就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對于小朋友而言,那絲毫不亞于我們的節日。
我們小時候放電影都是在大隊里面,而大隊不在我們村上,所以只好跑去大概一公里外的隔壁村子。每逢要放電影,學校都會通知我們。到了那一天,天還沒黑我們便早早的吃過晚飯,然后就挨家挨戶地催促著村子里的小伙伴,有時候連飯都顧上吃,狼吐虎咽隨便幾口扔下碗就走,終于在大家的焦急等待中我們出發了。通往隔壁村子的路是一條田埂小路,路很窄,只容得下一個人過,小路上往往雜草叢生,春秋季草就更加瘋長,像極了長長的干枯的頭發。還記得我們一伙人排隊走在小路上,有調皮的小男孩走在前頭,趁后面的人不注意將路兩邊的草打個結,后面的小伙伴一不小心腳就會鉆進草結里,然后結結實實地摔了個狗啃泥,看著他出糗的樣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這還不算什么,只是短暫路途上的一次小打小鬧。路上還得經過一片墳墓,雜草叢生的田野里,高高低低的堆著一些墳墓。也許是小孩子吧,白天若無其事地打那里經過,可到了晚上,你的腦海中聽過的所有有關妖魔鬼怪的故事就好像長了翅膀一股腦全鉆出來了。記憶中每次我經過那里,都是鼓足一口勁,然后飛奔似的逃離。可并非所有人都這樣心照不宣,總有些調皮的膽大的男生,突然吼上一句:“那里有一團火在不停地晃動。”原本心里已經像是吊桶水七上八下,經這樣一下嚇,膽小的女生不免會被嚇哭的。現在想起這些場景,依然會不禁在心里偷笑。
天色漸漸黑了,我們來到了放電影的地方,就在大隊居委會前面。那是一棟老式的倉庫式的長長的房子,墻壁上掛著幕布,我們到的時候往往已經擠滿了人,熙熙攘攘,躁動不安。來地早的搬凳子坐在前面,稍微晚點的站著,再晚些的只能站在后面踮起腳尖,還有的干脆直接站在稍微遠點的池塘的圍欄上,真可謂里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小孩最開心了,不僅因為他們身子小,可以見縫就鉆。還因為這個時候,很多大人會把小孩扛在肩上,這種鶴立雞群高高在上的感覺讓他們覺得很是神氣。如果碰上放一些很搞笑的抗戰片,記憶中最有趣的就是趙本山演的《舉起手來》,往往逗得大人小孩捧腹大笑,笑聲更是傳到一兩里之外。挨到九點左右,電影放完了,這時候人群中一片漆黑,小孩找不著大人,妹妹找不到哥哥,小朋友們找不到伙伴,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通雜七雜八的叫喊聲,在越來越濃的夜色中,人們各自散去。
想著想著,學生們一陣陣的歡笑聲把我了回來,露天電影承載著我們這代人童年時代的美好記憶,而今再和他們一起觀看,又會有不一樣的體會,那是在如今這個普遍貼上“低頭一族”的標簽的時代,大家放下手機,離開電腦,走出房間,聚在一起重溫童年的記憶,多么希望這樣的時刻能多點,再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