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16字詩學
? ? ? ? ? ? ? ? ? ? ? ? ? ? ?——“性情詩學”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張嘉諺
1、何謂“16字詩學”或“性情詩學”?
“16字詩學”由16個漢字構建而成,簡稱“字詩學”。取其中的“情”與“性”兩字,導引和總攬整個詩學理論系統,故又稱“性情詩學”或“情性詩學”。16字取其外形之數,簡潔;性情中包含的蘊意,豐潤:1)“性情”作為詩本體,自然接續了中國古代文論與古典詩學“詩本性情”的精神傳脈;2)性情之說,如今依然十分貼合國人的認知:詩道性情,詩貴性情,詩重性情——試想,詩之所在,無非“性情”;3)詩人、藝術家以其重性情而區別于重功利、權勢、利害關系等其他社會角色。4)性情“可玩”,性情“好玩”,“玩性情”成了詩人與藝術家的口頭禪,實際上卻是詩藝創作的始源動力;5)“性情中人”的稱許遍及世俗社會各階層,“至情至性”則獲得人們的廣泛嘆賞。
“16字詩學”也好,“性情詩學”也罷,說者言辭簡明,聽者明白易懂。
2、16字由何而來,有何特點?
情、象、意、法、言;氣、道、性;感、思、識、悟、觀;通、合、幻。這16個漢字構成性情詩學理論系統。它們在論者心中漸次出現,歷經30多年,并經以下程序(具體化為詩評與詩論)檢測:
1.字字主客一體,與詩(藝術)全息相應。
2.自體混沌,卻能無誤地向言說對象準確點擊。
3.飽滿的包容品性:一多互攝的涵容量、含攝力。
4.彼此互動互滲、相互兼容,同體連肢,活胳生肌。
5.活潑的應對感,呼朋引伴的親和性,常說常新的生命力。
6.能夠從文言漢語形狀自如地作“現代性轉換”為現代漢語姿態。
7.能夠充滿自信感應靈動地泳游于現代漢詩日新月異的新潮與濁浪中。
3、16字詩學理論的基本結構?
“情性詩學”理論由16字象構成,包括四個部類:
1.三元素:氣、道、性——為總體統攝;
2.五要素:情、象、意、法、言——此為“要素本體”:
3.五品質:感、思、識、悟、觀——此為“感觀主體”;
4.三狀態:通、合、幻——為思維路徑。
其理論構成,可以如下公式簡要概括——
總體統攝(性情本體+感觀主體)思維路徑
16字的各別涵義及其理論形態之演繹,可見后續著述與論者其他評論文與理論文章。
4、怎么把握“性情詩學”?
論者從“情、象、意”三字開始,逐漸形成此詩學理論并運用于實踐。一般人沒必要一下子把握全部16個字。實際上,性情詩學理論可分三級掌握。
一級掌握:是六個字象——性(情-象-意-法-言)
這6字是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本體字象。情性詩學理論的所有范疇、原理與方法等等,皆由這6字生發起感發。一般人寫詩、品詩,了解這6個字象與詩的初步結合,即詩性、詩情、詩象、詩意、詩法、詩的語言(詩家語)已相當全面。此6字,足夠運用于一般的詩評與詩論。其中,“道”與“性”兩字可互通互用,此公式可換為:
道(情-象-意-法-言)[①]
二級掌握:是11個字,它引進主體5品質:感、思、識、悟、觀。構成性情詩學較完整的理論系統:
性(或“道”)(總體含攝);
情、象、意、法、言(本體要素);
感、思、識、悟、觀(主體品質)。
以一個公式表示:總體含攝(性情要素+感觀品質)
二級掌握,可提醒詩創作的自覺度,提示閱讀與批評從詩性特質的角度看詩的文本與詩的創造。
三級把握:是16字編織的詩學體系(見3)。其中特別引進“通、合、幻”三字,
是為響應未來時代“整合哲學”的召喚:“通”,將詩學理論的思維方式引向旁通、串通、博通,再進一步通達高層級的思維形態:一通百通與融會貫通。“合”,是為應對種種碎裂或多元的分化趨勢,特別是應對后現代的碎片化格局。“幻”,是為突破一般詩學理論的封閉性,以更高層次的心性超越引動詩性打破自我閥限,不斷優化個我人生境域,帶動全體生命朝向絕對自由的終極關懷[②]。
5、16字詩學的基本特征?
1)以本帶末、以體帶用。以詩本體八字象為基礎,即可生長出各種功能性、衍生性的字、詞、句、篇、著來;
2)全態全息、聯網互融。16字各具性能,字字與詩全息,個個如人全態。用于詩學建構,每個字都是霓虹燈!共處一室,燈燈璀璨,相互照耀,光彩熠熠,渾融一片;我中有你,你中亦有我。16盞燈交織為多層級“全子”[③]式的有機生命體。
3)以簡馭繁、以少攝多。16個字象為統領,統攝詩之內外,心之內外;用于作品評論,文本解讀,闡釋各種詩學現象,每個字又可變為探照燈!作不同角度的觀照,使其一覽無余。有的字也許會成為激光燈!以其準確的透視性能,深入作品底蘊,直顯文本之堂奧。
4)以實帶虛,無中生有。16字象之理論架構,可以實帶虛,無中生有地應對各種詩歌作品或各種詩學現象。其“實”,如艾菲爾鐵塔,有其實在的鋼材構架;其“虛”,如隨時出現的風雨云霞,游人騷客;盡可出入其間,樂而忘返。
5)靈動感應、隨緣起用。“性情詩學”的16字象,可隨機感應眾多詩作與詩論。七個音符產生千歌萬曲,16字象亦能感能化,演繹出無盡的詩意景觀。因其結網成體,可隨時隨處隨緣闡釋各種詩歌作品,亦可以字象靈動浸入各學科領域,汲取常變常新的學識養料、吸納各種學說理論,與時俱進地激活、發展、豐富并優化性情詩學自身。
6、“性”,為何在16字詩學中意義特大
“性”,既表示萬物之基元:性質、秉性、特性;又指向萬象的終極——明性、靈性;萬法之極致——覺性、空性。
“性”與“詩”合,即“詩性”。
“詩性”,即詩的性質、詩的秉性或詩的特性,它決定詩的所有方面。詩性在詩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對于詩歌來說,詩性就是一切。但詩性卻不能單獨提取!通常,詩性化合于詩的細胞器官,融合于詩之整體。如果詩是海洋江河湖泊潭池溪泉,詩性就是“水”;如果詩是水的波浪或水的各種樣態,詩性就是水的“濕性”;如果詩是各種各樣的金器、銀器、玉器玩藝兒,詩性就是金、銀、玉之性質本身。
但“詩性”只是“性”的較高形態,而非終極形態。也許“詩性”最容易通向生命終極境域的靈性與覺性。詩性,是通往靈性覺性的高級橋梁。
“性”,化入一切又含攝一切!這是任何別的字象都不可具有的。“性”,就其種類與層次,涵括了世間與出世間,文化與非文化、物質與精神的一切色澤光譜!其極端的兩極,一為基礎素元:性質、秉性、特性——此萬事萬物萬象萬法必具;一為終極境域:靈性、覺性——那是生命追求的最高之境——大圓滿!那是妙明智慧無窮無盡的源泉——大覺悟!那是究竟的宇宙真理、徹底的生命實相——大光明!故在性情詩學理論構建中,“性”意義重大,為特別標幟!
7、何謂情性詩學的創作論?
情性詩學的創作論,是主體5品質與本體8要素互觸、互碰、互滲、互融。它意謂著感觀主體對性情本體的感應道交,撫觸或沖擊,兩者之間熱烈的擁抱,交流與融和,感發為心驚肉跳般的創作情景。詩與藝術由此萌發,成態、成型、成為果實。古往今來的作家與藝術家,不時有對創作過程的描述而大都語焉不詳;性情詩學提出本體要素論、主體品質論及兩者的感應交合論,使文學藝術創造過程的細膩體會與細化描述有了可能。
8、何為情性詩學的文本構成論?
性情詩學面對詩與藝術文本,會作不同層次的區分看待。任何一個文本的外相構成,很容易區分為:字、詞、句、段落或章節、全篇;組詩或詩組創作系列;從創作階段到總體創造等。性情詩學采取微觀、中觀與宏觀的視角著眼把握,同時視實際緣起與語境需要,引進相應的“字詩學”概念術語[④],作出對應的取舍與選擇。由于文本內蘊從表層到深層,維層結構從單維到多維,初級到高級,相當復雜,16字詩學尤其重視微觀解讀,特別為這種細讀法引進了四個概念:與字、詞對應的“情象”與“情辭”;與句子對應的“意象”與“意辭”。[⑤]
9、性情詩學如何作批評闡釋?
總的原則是,以16字為根,為眼,為結,視各種闡釋批評對象之具體緣由,見子打子,靈活采用各種方法;不拘一格,引進各家學說與各類資源。。
16字既獨立又關聯,仿佛16條道路或16個洞口,可通顯態與隱態的大千世界;又如16塊路標,引向各別景區;又似16片島嶼,浮現于詩與詩學的汪洋大海,暗地里卻聯結山體、山脈、海溝與大陸板塊的各種詩學現象與藝術景觀。
情性詩學能夠繽紛噴發地展開姿態萬千的批評與闡釋,是它擁有顯隱兩態字詞的豐富庫藏。
顯態:是16個單體漢字。雖然它們既非詞也非句子,卻能與各種字、詞、句結合,形成網狀式話語系統。
隱態:情性詩學能夠親和式地擁有取之不盡的備用字詞,作梯級層次擴展。
備用字詞有四處來源:
1)性情本體后備字象群:志、境、神、形;賦、比、興;風、雅、頌;趣、味、韻……
2)感觀主體后備字象群:參、證、修、靈、才、學、藝、美、秀、游……
3)其他各類漢字群。成千上萬的中國古代文論詞語;浩如河海的其他學科的專業詞語,都可以隨時應緣、應機、應招而來,為性情詩學的作品評論與理論闡述所用。
4)諸家現代詩學術語:張力、變構、反諷、悖論、復調、還原、荒誕、幽默與黑色幽默、陌生化、親切化、敘事、戲劇性……依然為性情詩學理論批評照用不誤。
以上四大部類詞語,便是性情詩學理論批評與闡釋解讀任意取用的話語資源。
“16字詩學”以本體8要素的大肚包容與主體5品質的圓融活躍,足以全態性吸收、消化一切異質因子與各家現代詩學的新鮮成果,以應對各種詩歌批評,并旁通文學批評與藝術評論。
10、性情詩學選用漢字,為何要作“現代性轉換”?
有人決絕地認為,單體漢字,不適于現代漢詩[⑥];其實“字詩想”完全可以進入現代詩寫作[⑦],用于現代詩學構建亦無不可。然須對所選擇的漢字,作一番現代性的轉換。
在性情詩學中,“現代性轉換”包含兩種考慮:
一)在將古代文言詞語轉換為現代白話口語時,是將以單音節“字”為主的古漢語思維方式,轉為以雙音節詞、多音節詞與詞組為基本形態的現代漢語思維方式。如根據不同的語境,將“識”,轉為辨識、察識、膽識、卓識、通識、明識、遠見卓識、洞察幽微等等;
二)這種現代性的轉換,須自然而“不隔”。能夠在現代生活的語境中方便人們直接使用,又能夠與其他漢字或別的漢語詞匯無礙地結合。
16字詩學如何對漢字作“現代性的轉換”?論者多年的詩評與詩論寫作,實踐出一種簡單卻相當有效的基礎方法:前后綴組詞造句法。
11、何謂“前后綴組詞造句法”?
具體步驟為:
1)綴字成詞。加前后綴字而成詞。即面對具體詩文,解讀時可對應詩本體要素情、象、意,加前綴或后輟的組詞法。比如“情”字,加單音節前綴:熱情、激情、溫情、狂情、悲情……加多音節前綴:熱烈之情、憂郁之情、豪邁之情、控訴之情、如泣如訴的悲摧傷感之情等等;加單音節后綴:情緒、情結、情愫、情懷、情感、情調、情韻……加多音節后綴:情何以堪,情感狂放、情潮高漲、情不自禁……其余字象皆可類推。此法能將古代漢語的“單音節詞”轉變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2)繞根成句。即圍繞某字為根,組合各種語句。如以“情”為根:情到深時語意濃,多情自古傷離別;以“象”為根:盛唐氣象、意象密集、象態可供玩味之類。
一般說來,加單音節字是組詞,加多音節字與詞便是造句。
組詞造句,從語言入手激活詩體,便是從方法進入本體,只是看字-組詞-造句,這種現代性轉換方法,是“方便”而且“直接”的。
注意,“前后綴組詞造句法”,僅僅是讀詩與評詩的基礎方法。
12、為何說“前后綴組詞造句法”暗合“易學”三義?
一、簡易。一般讀者即可據自身知識水平作不同程度的掌握;性情詩學先從組詞造句入手,就連初中生也容易入門,很快掌握基本方法,進入詩歌閱讀。可謂簡易了。
二、不易。情性詩學以漢字的穩定性為理論基石;16字架構的理論亦嚴整、強韌而有序。
三、變易。構建情性詩學的漢字,抖掉了傳統解釋的重重束縛;與詩結合起來,性能更靈動,可隨機吸納各種學識,又能隨緣不斷因字生義,“日日新又日新”。
13、性情詩學為何以“字詩想”為基本的思維方式?
所謂“字詩想”,是漢字結合詩性使人產生的感知、意念、聯想與想象。
見字觸發,是字詩想的基本思維方式。此法不死執字象,而是多角度地展開字形、字畫、字音、字義等多方向聯想。單獨一個漢字,便可作音、形、義、象、數、理等多方詮釋,有豐富的言外之意,能夠供人們不斷探究其起源、內涵、生成與衍發,反復玩味字體的筆劃組合,甚至產生出漢文化特有的測字學!漢字同音字極多,加上諧音的聯想組合,極易生成或褒或砭的言辭與故事,光憑一個“詩”字,古往今來言說不盡;何況是精選的16個漢字與詩融合!
中國漢字需要敬畏與呵護,保養與珍惜,“不是漢字負于詩人,是詩人負于漢字。”[⑧]比起表音文字,象形漢字對想象力的激發舉世無雙,最為契合詩之特性;這為字詩想提供了無盡的源泉。性情詩學不過重新發現了漢字與詩性的奇妙對應,試圖多維度地從不同層次,作不同方向的理論推想而已。
14、構建性情詩學有些什么理論資源?
一、承接中國古代文論傳承:
l以字-詞-句的現代性轉換以續脈傳,打通中國古代詩學與現代詩學的區隔。
l古代文論詞語涵義混沌有助于整體把握,但其概念與范疇往往模糊不清,推理時或失理論的嚴瑾。情性詩學引進要素觀照角度與層次分析方法,于持守傳統文論有機整體觀的同時,較為清晰地體現現代詩學理論相應的學理性。
l中國古代文論話語的碎片式論說,表明古人談詩說藝時,尊重“立言”的原則,有感而發,隨意即興而言之有物;要言不煩,深思熟慮以識為要。表現了古代文論言說注重實切的品格。16字詩學對此既尊重也研習繼承。
效法而感恩的前賢:劉勰、嚴滄浪、司空圖、葉燮、王國維……
二、釋道儒一體化,統合人格特質及觀念理路:
情性詩學自覺地以中華文化儒釋道合體,作為究竟與了義的人格標范與詩法論說依據,有如下一些哲學理念與思維形態:
l“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儒教進取人生觀;人間佛教“不離佛法,不棄世法”的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大乘教義;道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人生超越理想。
l原始儒家之德配天地,生生不息、創化不止的易道發展觀;道家之“無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發生論與拓展說;佛家“諸法從緣起”,世出世間一切元素、要質,自然、社會、歷史、未來,萬象萬法一切“相”,皆隨緣顯現其豐富多彩的“真空妙有”觀。
l“色空一如”,“緣起性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萬象萬法緣起而生,緣失而滅;萬有無常之幻變說;萬相萬法終歸“一味”[⑨]之終極觀。
l以“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觀照,務求創造的隨心所欲。
l“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無執忘我之爽脫事業觀。
三、適時采集域外文論與詩學、哲學、宗教學果實,吸納優質營養:
l用現象學的方法處理字詩學理論構建與某些特殊字象;
l呼應全球方興未艾的長青哲學視野:“整合學”;
l隨緣采擷域外文學藝術與詩學、美學(感性學)之花果。
l
15、性情詩學理論有何特性?
一)系統性、通合性。
“情性詩學”使詩歌、文學、藝術的基質與要素,以精選的漢字形態得以明確。它以16字架構的要素本體論、主體品質說、層級闡釋細讀法、正知正見辨識觀,詩性正治觀,氣、道、性統攝與靈性超越觀,及通、合、幻思維方式等,有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方法及相應的概念術語,它以統合法界人生的整體觀,注重激活傳統文論話語的現代性,在通聯其他詩學理論的同時,構建了自成一格的個體詩學體系。
二)地域性、現代性。
構建“16字詩學”理論的漢字,經過從中國古代文論話語向現代詩學話語的現代性轉換,能夠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俱進地適應世人的詩性心理與藝術訴求。性情詩學以安穩的要素基質構架,立足于中華地域,姿態松活地朝向寰球世界,對話過往、現代、后現代,乃至未來。
三)實效性、普適性。
將大眾接受的普適性與理論生成的實效性相結合,闡述系統的理論見解,詩學話題,評論各種詩歌作品,論述種種詩學現象,16字詩學可游刃其間,因其來自當今詩歌評論與理論探索現場,來自論者結緣詩與詩學理論三十多年,于批評實踐和高校教學中的思以致用,習以致用。
四)圓融性、開放性。
情性詩學本體要素與主體品質的強大生發力,“字詩想”思維態的十方逢源,面對萬千詩學景觀與各種藝術話題,有隨緣闡釋的圓融性。其開放性表現:一)自需。16字構型有骨無肉,可自立卻不能自足,須不斷以外部資糧營養自身;二)靈動。性情詩學沒有硬性規定操作規范,礙難他者作任性的取舍選擇,不會妨礙因人而異的自由解讀。三)廣闊。16字吸納萬事萬物,萬象萬法信息的潛力不可思議,諸本體要素與感觀品質張開的無限時空,具有對話自然宇宙、社會人生的無限潛能。
五)跨界轉化性
所謂跨界轉化,意為詩學理論從藝術人生、審美人生轉向優性人生、覺悟人生。從詩人藝術家游戲世間法轉向心智自由人再升華到靈性自在人。情性詩學便從藝術學層面轉向人生的根本,引向對大宇宙真理實相的探求與人生的終極關懷。把藝術人生引向覺悟人生,把人生藝術引向人生覺悟。
六)未完留白性。
情性詩學16字象,猶如16個空筐。它為實際運作敞開了空間,給具體解讀留足了空白。為理論演繹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如對道、性、悟、觀等字,沒有真實的“證境”是說不“中”的。論者實際的修持離真實證悟之境,不啻十萬八千里!16字詩學僅僅標示了通途的起點,打開了窗口,為詩的批評與理論,為詩學闡釋的優性創造提供了各別創造的天地。然而16字詩學的闡釋有不可終結性,論者與后者所作的詮釋,只在路上……
16、性情詩學有何抱負?
一、構建以“通”為特征的詩學理論
“通”,首先指性情詩學所選字象內外皆通。
向內,是指其貫通詩的創作——文本——欣賞(評論)——傳釋效應(社會影響)四大子系統。
向外,既旁通文學藝術其他品類,亦可通向文藝之外其他學科:
其一,是指越出詩歌體裁之外,與其他藝術門類相通。“性情詩學”的理論不單指認詩性文體,同時也貫通文學各個門類(小說、散文、戲劇等);并繼續聯通各藝術門類(繪畫、建筑、雕塑、書法、舞蹈、園林、裝飾等);
其二,是指超越文學藝術之外,通向更為廣闊的領域:宇宙、自然;社會文化、群體族別與個體人生。
“通”不是“包”。性情詩學無從取代其他文藝理論與詩學,更不會對詩之外的各學科理論大包大攬。
作為詩學理論,性情詩學圈定了自身的邊界:詩與詩學論評。始終持守詩學立場——
1、應緣闡釋當下各種詩歌與詩學現象;
2、應機闡釋中外過往的詩歌與詩學現象;
3、與各種現代藝術與現代詩學理論對話;
4、面向世界與各國詩學理論平等交流。
抱負二、構建“為人生”的“優化”詩學
詩人與詩學家應是精神領域核心價值的創造者與傳播者。古往今來,圣賢先哲、文化思想精英,都曾為人類的優性、優質和優化而努力,奉獻了值得后人珍視、珍愛和珍惜的珍寶成果。
人類文化的優性方向,應通過“潤化、感化、教化”等不同方式、途徑與層面,努力解答這樣的問題:詩學如何才能優化人生?發現優性人才?掘發優質人性?
性情詩學明白宣稱:
1、為人的生活增添優質養份;
2、為人的生存提示優性方向;
3、為人的生命綻放優化光彩。
抱負三、朝向生命終極關懷的“長青詩學”
1、它試圖把人生藝術引向人生覺悟的高層次;
2、它試圖把藝術人生引向覺悟人生的大自在;
3、它試圖把生命纏縛引向生命解脫的光明境!
這便是16字詩學蘊含的啟示之道:超越庸常!人之永恒的內驅力,應最終證悟生命靈明的圓滿,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2016年5月初
20160729二稿
是年10月三稿
[①]如何運用“六字解詩法”,可參見論者《人道乎?獸道乎?》一文對一首詩切實的讀解;
[②]此處“絕對自由的終極關懷”,與原非非主義理論家藍馬證悟的“具體絕對幸福”,兩者同指異名,對境不同,實質則一。有意者可網尋藍馬幸福學專著:《痛苦與幸福》、《佛法與幸福》、《幸福是自己給的》等智慧之書閱讀了解。
[③]“全子”,為肯·威爾伯(當今美國最睿智的學者)獨創的“長青哲學”概念;
[④]如“象態”與“態象”、“詩感”、“詩反”、“詩識”,乃至“隱態寫作”、“低詩歌”、“審毒寫作”等等術語,都是論者有所“發現”后采用而獲廣泛共識的“字詩學”概念;
[⑤]具體闡釋,散見論者各階段詩歌評論。例如細讀西娃的兩首短詩《畫面》、《神明以另一種方式,讓你知道他的在》;評論吉狄馬加兩首長詩《我,雪豹》、《致馬雅可夫斯基》;
[⑥]西渡在《字思維、傳統與現代性》中說:“單個的字是死的,要讓一個字一個詞活起來,就必須使它和其他字詞發生聯系。”“離開一首詩的整體,字的作用等于零。”從關系著眼考察漢字本來不錯,但不應漠視獨體漢字存活且活得精彩的功夫,如北島《生活》:網。更多的獨體漢字在書法中大放詩意光彩,則是國人習見的事實。
[⑦]如詩論家沈奇以“字詩想”探索“吸古潤今”的詩歌寫作,2012年集結出版的詩集《天生麗質》,就廣受贊譽。
[⑧]石虎《論字思維》;
[⑨]一味,指萬千生命與萬象、萬物、萬法顯現終極覺性的靈明之境。肯·威爾伯對之有異常生動明朗的描述。參見《一味》肯·威爾伯著,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