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18:44:07
農歷十一月廿三
冬至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時大吉之日。冬至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從周秦時代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放假“賀冬”、“拜冬”,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
因此在一些地方,冬至也叫“小年”,舉行祭祖和家庭聚餐。
張至真《冬至祭》——香燭鮮花紙錢銀,八果八素并八珍。合家召開追思會,緬懷英烈祭先人。
有祭祀就有美食!
所以一大早的微信朋友圈里,北方的朋友說“冬至吃餃子咯”;
南方的朋友表示不服:“冬至要吃湯圓”;
不北不南的地方,如安徽的朋友會不屑地發出“你們吃的那算啥,冬至要喝老母雞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那么大,今天都在吃些啥?
一、北方人的餃子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這種習俗,是因紀念東漢"醫圣"張仲景留下的。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便讓其弟子在冬至那天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人們吃后,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二、北京人的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此外,蘇州人冬至日也是吃餛飩。
三、南方人的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以湯圓祭祖。“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四、安徽人的老母雞
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來臨。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雞湯也是多少年傳下來的習慣,因為中國有冬至進補的習慣,老雞湯則一直被大家認為營養豐富,不過現在條件好了,老母雞湯也不再是冬至才能喝上的稀罕東西。但合肥人還是保留著冬至喝老母雞湯的習慣。
五、四川人的羊肉湯
北方有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在農歷的二十四個節氣中,除了清明,冬至大約是最重要的節氣了吧。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川期間,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來,不僅吃狗肉,還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品,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到后來,狗肉就慢慢轉變成了羊肉,最好是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于是,冬至吃羊肉湯的習俗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
六、臺灣人的九層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此外還有杭州人要吃年糕、景德鎮人喝南瓜糊、廣東人吃燒臘肉、福州人吃糍粑、江南水鄉一帶是吃紅豆糯米飯……
嗚呼!中國這么大,你在北方下餃子,和我在南方煮湯圓,都是為了老祖宗創造的“冬至”這個節日,好讓我等吃貨子孫有理由大吃一頓。
所以啊,與其爭論吃什么,我們還不如想想怎么吃。只要心中有祖先,肚里有美食,才不辜負了冬至這個節日。
今日冬至,你那里吃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