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朝鮮戰(zhàn)爭全景再現(xiàn)(日本的大慘敗)

先征服朝鮮,再征服中國,最后稱霸世界,日本近代一直就是抱著這個美麗的幻想展開外交的,這個幻想不是近代才產生的,早在明朝時期,就有人第一次將其付諸了實踐,他的名字叫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出生于倭寇猖獗日本戰(zhàn)亂的戰(zhàn)國時代,生長在一個貧窮的農戶家庭,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豐臣秀吉少年時就到武士貴族家當幫傭了,年少的他飽經了生活的磨練,也有了比同齡人更深的城府。

青年時他投奔到了織田信長的旗下,從下級武士干起,隨織田信長南征北戰(zhàn),一步一個腳印一路升到將軍之職,成為了織田信長的心腹。他跟隨織田信長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日本這個夢想而奮斗,可惜織田信長在快看到勝利曙光時遭到部下暗算身亡。

統(tǒng)一日本這一重任最終落到了豐臣秀吉的頭上,他不負眾望,于1590年他出征關東,消滅了割據(jù)的北條氏一族,完成了日本的統(tǒng)一,豐臣秀吉也順理成章成為了日本的當權者。

他一上臺就將他一直以來征服中國稱霸亞洲的幻想付諸于行動。

當然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除了豐臣秀吉的野心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長期的戰(zhàn)爭使日本武士養(yǎng)成了惡狠好斗的習慣,三天不砍人就手癢癢,豐臣秀吉怕和平的環(huán)境把這些武士憋壞了鬧出事端,于是決定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向國外,讓他們充當自己實現(xiàn)夢想的炮灰,在這樣的條件下豐臣秀吉發(fā)動了侵略朝鮮和大明的戰(zhàn)爭。

對于這場戰(zhàn)爭他還是很樂觀的,因為據(jù)他所知大明朝廷政治腐敗,軍隊根本沒有戰(zhàn)斗力,連土匪組成的三流軍隊(倭寇)都打不過,總之在他心目中明朝廷是破鼓任人捶。就因為他沒將明朝放在眼里,所以才產生了征服中國稱霸亞洲的野心,但是他忘記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道理。

【發(fā)難】

決心發(fā)動戰(zhàn)爭的他首先對朝鮮發(fā)難,給朝鮮國王去信說自己要進攻大明,希望朝鮮國王給自己讓條路,不勝感謝蕓蕓。

他也有他的小算盤,如果朝鮮國王答應了他就兵不血刃的占領朝鮮,如果不答應就說朝鮮藐視自己,到時出兵教訓一下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嘯聚山林的土匪,他們下山搶劫時也是先給某個莊下帖子說要借多少銀子使使,你不給再下山搶嘴里還念念有詞,咱禮已經到了,不給是他們不懂規(guī)矩,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豐臣秀吉這次也是土匪邏輯,你答應我侵略你,不答應也侵略你,總之朝鮮是在劫難逃了。

且說朝鮮國王在接到日本的帖子后確實驚恐萬分,怕是怕,但并沒有被嚇趴下而答應日本的要求。作為明朝的附屬國,它馬上向明朝廷求救。

朝鮮君臣享受太平慣了毫無危機意識,雖知日本已心存歹意,朝鮮卻并沒有整軍備戰(zhàn),只是派三名官吏到朝鮮南部巡視了一下邊防,朝鮮官吏也沒把這個差事當回事,去海邊散散心后就回朝交差了。

明朝廷接到朝鮮的求救后也沒認真對待,畢竟日本還沒有出兵,因此只是例行公事的下了一道整頓海防的命令就又安心歌舞升平了。

見朝鮮將自己借道伐明的要求當作了耳旁風,早已經做好了出征準備的豐臣秀吉出手了了。與中國和朝鮮的懈怠不同,日本國內可是進行了戰(zhàn)爭總動員的,豐臣秀吉親任總指揮,僅一線就整編了九個戰(zhàn)斗隊,共計158700人。他們分別是:

第一軍小西行長指揮的18000人

第二軍加藤清正指揮的22000人

第三軍黑田長政指揮的12000人

第四軍島津義弘指揮的14500人

第五軍福島正則指揮的25000人

第六軍小早川隆景指揮的15000人

第七軍毛利輝元指揮的30000人

第八軍宇喜多秀家指揮的11000人

第九軍羽柴秀勝指揮的11000人

除此以外還有九鬼嘉隆率領的水軍9200人。豐臣秀吉還要求出征將領將妻兒送到大阪當作人質,以防出征將領陣前生二心。

對于豐臣秀吉的第一次出征,日本國內是一片沸騰,大多數(shù)地方割據(jù)勢力大名都積極支持和響應,有錢的出錢,有人的出人。

當然也有對豐臣秀吉的出征抱潑冷水態(tài)度的,比如實力雄厚的德川家康僅派出五千人做個樣子,一是因為與豐臣秀吉不和,不忍心自己的士兵給他當炮灰,二是他不認為豐臣秀吉能出征成功,他的眼光要比豐臣秀吉長遠得多。

【開戰(zhàn)】

一切已經準備就緒,15923月,十幾萬日軍浩浩蕩蕩的向朝鮮殺來,朝鮮這才意識到日本動了真格的了,于是倉促應戰(zhàn)。

朝鮮武器和戰(zhàn)法落后,難敵日軍的鳥槍土炮,與日軍交手一觸即潰,日軍進攻朝鮮如入無人之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攻陷了朝鮮都城,朝鮮王李昖率眾逃到平壤,并飛馬向明朝求救。

豐臣秀吉在得到占領朝鮮都城的捷報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這次戰(zhàn)爭自己是勝券在握了,連寸土未占的大明仿佛也已置于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他已經開始思索入明統(tǒng)治的官吏人選問題了,還設想將天皇安置在明都北京。但很快他就明白了這一切不過是他的幻想。

【受挫】

占領朝鮮都城后,日軍繼續(xù)向北推進,被日軍下破膽了的朝鮮君臣決意入明。朝鮮國王跑路后很快平壤也失陷,至此朝鮮領土落入敵手者已十有八九,再往前推進就是中國領土了。

可是此時連戰(zhàn)連捷的日軍遇到了困難,朝鮮陸軍是兵敗如山倒了,但朝鮮水軍卻在與日戰(zhàn)爭中接連報捷。同時朝鮮義軍興起,不愿做亡國奴的各地民眾自發(fā)組織義軍進行游擊戰(zhàn)爭,日軍小股部隊被襲事件時有發(fā)生。

日本將領除了九鬼嘉隆懂海戰(zhàn)外,其余都不懂海戰(zhàn),豐臣秀吉這次侵朝也沒有重視海軍。

與日軍的情形相反,朝鮮的海軍將領李舜臣對海戰(zhàn)很有研究,當鳥槍出現(xiàn)后,為對付鳥槍他還專門設計了龜艦,龜艦艦形如龜,四周包上厚厚的鐵板,日軍的鳥槍弓箭都無法射穿,而龜艦中的將士可以利用鐵板掩護隨心所欲的打擊敵人。就像穿了防彈衣的人一樣,只有自己打別人沒有別人打自己的份。因此龜艦在對日海戰(zhàn)中對日本的打擊是致命的。

且說李舜臣和日本的海戰(zhàn)。

日本侵朝之初李舜臣率領的海軍就與日本海軍遭遇了兩次,兩次交手也都以日本海軍被擊潰告終,當然,這兩次九鬼嘉隆并沒有親自上陣。

看到日本海軍與朝鮮海軍兩次交手兩次失敗,九鬼嘉隆親自統(tǒng)帥日本海軍主力共戰(zhàn)艦140只尋找李舜臣決戰(zhàn),雙方在朝鮮巨濟島一帶展開決戰(zhàn),李舜臣誘使日本軍艦出海后一舉擊毀日艦39只,九鬼嘉隆首戰(zhàn)失利。

兩天后,李舜臣再次引誘日艦出海,這次九鬼嘉隆學乖了,不肯出海而是依托海岸與李舜臣搏斗,李舜臣見九鬼嘉隆不敢出海,干脆命令一部分水軍上岸抄了九鬼嘉隆的后路將日本水軍夾了餡餅,日軍大半艦船被毀,其余艦船在夜色的掩護下逃離戰(zhàn)場。

這次戰(zhàn)役使日本海軍主力損失殆盡,制海權被朝鮮牢牢控制,這使日軍得后勤補給發(fā)生困難,攻勢被迫止于平壤一線,日本的戰(zhàn)略企圖被打破,戰(zhàn)爭至此轉變?yōu)槌志脩?zhàn),這給了明朝廷充分的準備時間。

【增援】

明朝廷接到朝鮮的求援后,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對是否援助朝鮮爭論不休,這時明朝國力已經遠不如明初,明朝廷剛剛為清除倭寇而傷筋動骨,又為鎮(zhèn)壓寧夏李拜父子的叛亂而耗了元氣,此時的明朝在軍事上已經疲軟了,因此才有想犧牲朝鮮與日本議和的主和派。

但還是主戰(zhàn)派的主張更貼近事實,主戰(zhàn)派認為日本攻打朝鮮實際上是為攻打中國做鋪墊,救朝鮮并不只是因為朝鮮是自己的屬國,而是在救自己。明神宗采納了主戰(zhàn)派的意見,決心舉全國之兵與日本侵略者決一雌雄。

由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的五千明軍作為第一批援朝部隊開赴朝鮮。祖承訓眼高過頂,根本沒把日軍放在眼里,把今天的侵朝日軍與昨日的倭寇等同視之,認為天兵一到定殺它個片甲不留。

當他聽說平壤守軍大都調往京城,平壤城空虛后,他大呼天助我也,認為自己立大功的時候到了,沒有仔細研究作戰(zhàn)計劃就率軍向平壤城殺去,所謂驕兵必敗,他的輕敵使明軍首戰(zhàn)失利。

當時明軍來到平壤城下后,見日軍沒有防備,認為是天賜良機,于是率眾掩殺入城,與日軍展開巷戰(zhàn)。明軍以騎兵為主,要是打野戰(zhàn)日軍肯定吃虧,但是打起巷戰(zhàn)可就是明軍吃虧了。

明軍進城后,日軍不與明軍正面接觸,而是利用建筑物的掩護向明軍放冷槍,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日軍占據(jù)了地利,明軍往往還沒看到敵人的影子就被日軍鳥槍擊中命喪黃泉了。

此戰(zhàn)5000明軍被700多日軍打得落花流水,這和明軍的輕敵有直接關系。

明軍首戰(zhàn)失利后,明將李如松率大軍4.3萬人親征朝鮮,雙方再次在平壤展開攻防戰(zhàn)。日軍得力的武器是鳥槍,射程遠,威力大,對明軍很有殺傷力,但明軍有攻城用的大炮,這是日軍無法比擬的。

明日雙方是你有八卦拳,我有無影腿,打得難解難分,勢均力敵的戰(zhàn)斗雙方拼的是耐力和后勁,因此傷亡都很大,這一仗明軍打得異常頑強,連李如松都親自上陣督戰(zhàn),指揮官們負傷后仍然堅持指揮戰(zhàn)斗,士兵們也是不要命了一般向前沖鋒,狹路相逢勇者勝,日軍再也抵擋不住明軍如潮水般永無休止的進攻,平壤城被明軍攻克,殘余日軍敗逃朝鮮都城。

占領平壤后,李如松開始研究收復朝鮮都城的作戰(zhàn)計劃。他命將領查大受率3000明軍前去探路,搜索敵情,做好戰(zhàn)前的情報工作。

和許多明軍將領一樣,查大受在平壤勝利后便產生了輕視日軍的思想,沒有仔細搜索和研究敵軍部署情況就盲目向前推進,最終在離朝鮮都城五十華里遠的碧蹄館被日軍包圍。

為了救查大受,李如松僅帶一千輕騎深入敵陣,最后雖然救出了查大受,明軍卻損失慘重,連李如松本人也險些做了日軍的俘虜。

【議和】

李如松在碧蹄館之戰(zhàn)中失了銳氣,虎口脫險的經歷讓他膽寒,于是明軍放棄了收復都城的戰(zhàn)略計劃,李如松率軍返回平壤,這次失敗讓他變得不思進取了。

此時日軍的處境比明軍艱難得多,天氣的寒冷和朝鮮義軍的堅持抵抗使日軍士兵厭戰(zhàn)情緒高漲,水土不服使部隊減員情況嚴重,日軍陷入了戰(zhàn)爭的困境。這樣的條件下中日當權者都有了進行和談的打算,明日走上了議和之路。

明史沈惟敬與日本的小西行長在在朝鮮都城舉行會談并約定四點。

(1)明派使節(jié)去名古屋會見豐臣秀吉。(2)明軍撤出朝鮮。(3)日本從朝鮮都城撤退。(4)交還二王子和所俘朝鮮官吏。

這四點對于日軍來說什么都沒有放棄,因為豐臣秀吉早就看出了日軍在惡劣條件下無法再占據(jù)朝鮮都城,已經制定好了撤退到朝鮮沿岸鞏固陣地的計劃,現(xiàn)在正好順水推舟賣給明朝廷一個人情。而中國軍隊撤出朝鮮以為著放棄了援朝戰(zhàn)爭。中國官員不懂外交,更沒有仔細研究日本的困境,就大筆一揮同意了與日媾和。

四點約定生效后,日軍撤到了朝鮮沿海陣地,明軍也班師回朝。根據(jù)四點約定第一點的要求,明史沈惟敬前去名古屋會見了豐臣秀吉,商討中日重歸于好之事。

為了中日和談順利展開,小西行長向豐臣秀吉作了假匯報,他說這是明朝懼怕日本而主動遣使謝罪求和,而沈惟敬以豐臣秀吉愿意對明稱臣以求封貢的調子上報明神宗,至于日軍仍然逗留朝鮮沿海是因為需要處理善后事宜。顯然雙方使臣都欺騙了自己的主子。

所以說明日議和是明日使者欺上瞞下導演的一場鬧劇。由于手下人的欺瞞,中日議和之路走的很順利。明神宗以為豐臣秀吉愿意稱臣受封,再次派遣沈惟敬攜帶詔書金印以及冊封衣冠赴日,而豐臣秀吉以為明朝這是向自己稱臣謝罪要封自己為大明皇帝,于是親自接待了明史,并穿上了明朝皇帝送來的冊封衣冠。

可紙里終究包不住火,在當庭宣讀冊封詔書時騙局露出了馬腳。日本使臣讀到“冊封爾為日本國王”這句時,豐臣秀吉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不是要封我為大明皇帝嗎,日本國王我欲王則王,何待明虜之封。

豐臣秀吉發(fā)飆了,他摔掉詔書,撕毀冊封衣冠,怒逐明史,甚至要殺了小西行長,在眾將求情之下方赦免,讓其戴罪立功,中日之間的和談惡作劇宣告結束。這之后沈惟敬畏罪潛逃,不久后被抓并處以棄市之刑。

【戰(zhàn)爭再起】

豐臣秀吉被騙后,決心二次出征。

1597年,豐臣秀吉以八隊141000人的兵力再次征朝。

這一次的戰(zhàn)爭形勢和上一次已經完全不同了,大有時過境遷的味道。日本軍隊的士氣已經大不如前,而且第一次明日戰(zhàn)爭日本各大名軍隊都損失慘重,又不像日本國內戰(zhàn)爭一樣打完了仗能得到戰(zhàn)敗諸侯的土地作為補償,毛都撈不到一根的日本大名對于二次出征心都懶了,就連豐臣秀吉自己也沒有了第一次出征時的雄心壯志,或叫初生牛犢不怕虎。

反觀朝鮮和明朝這邊,已經不像第一次明日戰(zhàn)爭之前那么懈怠了,朝鮮早已加強了對日戒心,軍備工作做的有聲有色,明朝廷還派教官來朝鮮幫助朝鮮訓練軍隊。

戰(zhàn)爭形勢已是今非昔比,日軍在二次侵朝后不久就銳氣耗盡無法向前推進了,被迫將戰(zhàn)線止于朝鮮沿海一帶。

豐臣秀吉看到戰(zhàn)事對己不利很上火,此時豐臣秀吉也已經是個六十歲的老人了,要放到現(xiàn)代也到了告老還鄉(xiāng)的年齡,何況那時人的壽命不能和現(xiàn)代人相提并論,這么大的年紀,又為戰(zhàn)爭失利而操勞和憂郁,豐臣秀吉病倒了。此時他關心的已經不是明日戰(zhàn)爭的勝敗了,而是他年幼的兒子豐臣秀賴能否順利繼承自己的偉業(yè)。

1598年3月,也就是第二次明日戰(zhàn)爭開展了半年多以后,豐臣秀吉在病床前向日本眾大臣托孤,眾大臣在他床前宣示,要像效忠他一樣效忠秀賴。

然后,豐臣秀吉死了,帶著沒做完的征服中國稱霸世界的美夢永遠的閉上了眼睛,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他死后不久早已無心再戰(zhàn)的日軍便投降了,豐臣家族的政權也很快被德川家族取代。

這場戰(zhàn)爭使中日朝三國都付出了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財產損失更是無法估量。如果豐臣秀吉地下有靈,不知是否會對自己的罪惡感到悔恨,應該不會悔恨,因為做這場夢的他是第一個,但絕對不是最后一個。幾百年后,許許多多的日本當權者都步了他的后塵,征服朝鮮,征服滿蒙,征服中國,讓大日本帝國的太陽照耀整個世界,多么美麗的夢呀,但夢終究是夢,是永遠都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幻想,而做這個夢的人要為他的錯誤背千古罵名。讓我為這位美夢的始作俑者寫首打油詩吧。

豐臣秀吉真瘋狂,想在亞洲稱霸王,中朝聯(lián)手打豺狼,美夢終究斷黃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