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定位陷阱,成就個人品牌

《定位》一書可謂是非常經典的商業著作了,他的問世給很多企業都上了一課。

就中國企業而言,長虹曾經是中國最大電視廠商,后來開始做了空調和冰箱;春蘭以前是最大的空調廠商,接著又開始嘗試做汽車;最不可思議的可以說是云南白藥,居然開始做起了牙膏。

相對來說,寶潔就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它一共有21個第二品牌,而且基本都做的很好。

那么,企業品牌的定位方法用在個人品牌上又當如何呢?

如果你把企業品牌的定位方法簡單套用在個人品牌上,那么無疑是走入了一條不歸之路。

何為“定位”?簡而言之,便是找準位置和方向。

企業本質上是什么?它是一個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機構,里面的條條框框根本上都是為了盈利而服務。

為什么企業定位需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因為只有切中了顧客的需求,那么企業提供的產品才能賣的出去。

可是我們作為個體來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人嗎?誠然,沒有人可以脫離他人而活,而我們的價值也不可能脫離他人而獨立存在。但是,我們終究是要為自己而活,在考慮到他人需要什么的時候,我們更加需要考慮清楚: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你活不出自己的意義,那么再好的個人品牌對你來說,價值何在?

為什么企業定位要找準一個方向?因為人的生理結構使然,無論你承認與否,在你評價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的時候,都會傾向于臉譜化或者說標簽化,尤其是在當今信息超載的社會,人們在處理海量信息的時候,也只能選擇用一個標簽去代表一個東西。因此,企業定位就是幫助顧客在心智中建立了一個關于自己的標簽,只要這個標簽是顧客需要的,又是獨特的,就會有顧客愿意去選擇它。

然而,作為個體來說呢?或許在數十年以前,只做好一件事還能算是生存的法門,而在現在這還能行得通嗎?即便你成為了這個領域的第一,可一旦這個領域本身已經失去價值,那么這樣的第一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你不多學一點東西,那么你很容易被機器所取代,而等到了那天,作為一個人,你又當如何生存?即便是作為企業來說,完全專注一個領域也絕非絕對的真理,就以柯達來說,他的堅持也最終因為科技的進步而變得失去意義,不會有永恒的企業品牌,更加不會有永恒的個人品牌,如果忽視時代的潮流,那么你也終究被淘汰。

簡而言之:個人品牌的定位不能簡單等同于企業品牌,需要考慮到他人但必須聯系自己的需求,需要專一但也要學會與時俱進。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真正地定位自己的個人品牌呢?

作為普通人來說,最忌諱的便是陷于那些討巧的定位案例,因為,書本已經通過上帝視角將能夠驗證它觀點的事件在有利于它的角度進行了闡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不具備多少實際意義,而是借此幫助讀者理解了作者的論點而已。

這就是為什么,在我們看完書本以后往往覺得很爽,仿佛已經對世間的真理大徹大悟,但是脫離書本以后,感覺自己又變回了原形。

我們都知道,定位需要討巧,不能和第一正面競爭,需要通過他人的潛在需要另辟蹊徑。

可是,我們又該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向?

《這樣讀書就夠了》的作者趙周率先提出了一個原創概念:拆書。自此之后,拆書便開始流行起來,而他本人便成為了拆書領域的第一,可以說,他找到了人們潛在的需求,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并成為了一個領導者。這樣的案例和《定位》中的正面案例可以說有的一拼了。

卻又少有人知道,趙周本就是一個很牛的企業培訓師,他提出拆書是由于這樣的經歷:

曾經一次,他在美的做了兩天的課程之后,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那些接受培訓的人士都是頂尖的人才,為什么只能接受這樣的培訓,而不是針對主題自己買書來學習呢?

他自己的回答是:企業認為,通過培訓師進行的課程要比個人自己買書看收獲更加大。

于是,他便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是否存在一個方法,可以代替培訓師,從而讓讀者得到比自己看書更加好的收獲呢?

拆書便應運而生。

可以看到,趙周之所以能夠提出“拆書”絕非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在自身對專業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這個新概念與其說是創新,倒不如說是把自己培訓的技巧,通過一個其他的可操作的方式讓讀者去習得,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所以仔細一想,拆書雖然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本質上絕非是一個新的東西,只是換了一個包裝,通過群體學習討論的形式,結合了人認知和學習的普遍規律而得出的產物。這個產物對于作者本身來說并不是很新鮮的東西,實際上,對于他的同行來說,也不是高深的東西,但是它恰恰迎合了人們自我學習的需要,從而走紅。

如果沒有長期的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趙周是否能夠做出設計出一個如此科學的讀書方式?

如果沒有對于行業的深刻理解,趙周如何發現職場人士真正需要的?

如果沒有實踐和探索,趙周又如何把拆書發揚光大?

對于個人來說,與其思考那些花哨的定位,不如認真做好手頭的事情,當你把事情做精,做透,當你明白了一個領域的底層邏輯和深層矛盾,那么好的定位自然會應運而生。

胡適曾經說過: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關于定位,只要你想,談上三天三夜都不是個問題,但再精彩的案例對你的幫助也是微乎其微的。需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定位看似討巧,若是脫離了足夠的積累,也只能淪為空談。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