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很大的人工智能讓你憂慮了嗎?

今年兩會上“人工智能”的概念大火了一把。不僅第一次出現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百度大佬李彥宏、小米創始人雷軍、騰訊CEO馬化騰也紛紛大力加持,一盤很大的棋感覺要來了。

朋友圈瘋傳的各種觸目驚心的標題“未來多少個工作即將消失”、“多少人即將被淘汰”,加上近來熱點事件,某些大企業30歲以上員工的尷尬境地,把這種焦慮推上了風口浪尖,仿佛已經繪聲繪色描繪出了未來的局面。

這些傳說要被“人工智能”KO的職位,幾個特別亮眼的都是現在特別吃香,比如律師、醫生、翻譯、金融顧問等,這些復雜的人腦作業,也可以被分解模塊化,運用大數據建立模型,在無限次的“條件-反饋”的調試下也能有“以假亂真”的效果。至于“重復性模塊”比較多相對又較簡單的服務業就是遍地哀鴻了。

一時間人們仿佛看到了過去抬轎子、打更等這些職業的消失,就如同預言的未來,司機被無人駕駛取代,裝配工人被機械手臂取代,工業樣品小商品制造者被3D打印取代等等,最可怕的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腦力勞動者竟然也難逃趨勢。大數據算法能寫財經報道,產出是記者的N倍,如果你說文學創作依然需要人腦,目前已有的實驗已經可以將唐詩分解為關鍵詞,利用框架算法寫出詩句,現在看來這些詩并非出于情感表達令人無法認可它的價值,但這正是人工智能將會突破的一大步。而且假設我們隱藏事實,杜撰一個作者,人們先相信了這是真的詩,未必不會咬文嚼字,品出一些味道來。未來可能我們也真的會有不少“假的小說”、“假的詩”、“假的音樂”,而你又能分辨多少呢?

失去存在價值,令人恐慌。科幻變為現實后,社會結構、生活秩序將會發生劇變,這些似乎不日就將降臨的未知與變化,才是令人焦慮的根源。

各種言論和觀點如潮水般涌來,認同最多的一種看法,呼吁我們棄理從文,顛覆過去“有理走遍天下”的片面觀念,將藝術、人文等門類捧上寶座,這些創意創作性的工作本身的特點就是個性化,依賴于人腦,總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吧?理科生藥丸,風水輪流轉,文科生和藝術生似乎是未來的人生贏家。

這樣的說法當然有它的道理,不然也不會得到很多人的關注與簇擁。正是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劇焦慮與恐慌,在這樣的背景下,群眾容易失去獨立思考,就像在股市高點蜂擁入場的人,對某種預期報以絕對的信任。所以,我準備了幾大桶冷水來降降溫,讓我們冷靜冷靜,無論誰藥丸,先破除自我欺騙的魔障,才能真正探尋自我價值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看法,擺正迎向未來的方向。

1. 見天見地見眾生,最后還是要靠腳走路。

每當看到群眾“大徹大悟式”一面倒的時候,仿佛看到了無數“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的縮影。隔著屏幕參與了人工智能的探討,讀過了提早到30歲就開始的職業危機,然后呢?大多數還是該干嘛干嘛,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又成功的混完了。套用一句話特別合適,以大多數人混日子的程度,還輪不上憂慮人工智能。

咱們先把手上的工作做出思路來好嘛?是不是覺得這點事情好沒勁,反正人工智能以后都能做,不用你多花心思白費功夫,到時候坐著享受,那邊自動就把事情弄好了,簡直都可以提前退休了。不對誒,好像要取代的就是你呀。

行動力缺失不是身體的問題,而是思想酒足飯飽的倦怠,顱內高潮已經滿足了成功的各種幻想。把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力轉發到朋友圈,加上自己的感慨與見解,在心理上仿佛已經完成了個人轉型,離成功不遠啦。

過完了鍵盤癮,多用用這個句子“對啊,然后呢?”。審視一下自己,你的生活有任何變化嗎?哪怕只是伸出了一條腿。

2. 非黑即白的二元觀念,或許只是大腦的欺騙游戲

什么情況下人們最容易咬死一樣東西“沒有用”?不是他們不需要這樣東西的時候,而是他們擁有不了的時候。

如果支持理科生藥丸,哈哈,數學不用學了,化學不用學了,物理不用學了,生物不用學了……開森不開森?真想特別@一下教育局,也許最后想開了,響應未來的號召,把這些學科都取消了吧。這樣的人,真的會因為取消了數理化就可以很舒服了嗎?大家都擠到文科藝術領域,競爭只會更激烈,可能被淘汰得更快哦。

如果我們的出路,就是退縮到一角,找一個還能“被需要的地方”,隨著時間流逝,這個空間只會越來越小。如果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去看,我們的大腦需要進化成比人工智能更高級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你懂得人工智能的原理,它們所涉獵的方方面面也盡在掌握之中。而它們比你快、比你精確、比你效率高正是它們的價值體現,也是你使用它們的原因。好比我們掌握了駕駛技術、設計了交通體系,于是可以駕馭車輛,加速我們的行進速度,而并不會因為車跑得比我快,而感到威脅。這個更高級的體系包括理科、文科、藝術、跨界與遷移的能力等等,未來對人類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如此才能駕馭于人工智能之上。

3. 從他人設限到自我設限,是大腦升級的重重關卡

我們可能升級成這個更高級的體系嗎?這意味著要成為學霸xN,文史哲理化物生通吃,還得練成乾坤大挪移,把它們融會貫通終成一體。聽上去就覺得好難不可思議。

而其實呢,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所有學科門類,都只是在做一件事: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人類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觀察自己,把他們理解到的記錄流傳下來,最終變成一本本教科書。所以,這就不奇怪為什么說,文學、科學、哲學等學科是從山腳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都會在山頂匯合。匯合后,它們即使人類所能觀察到的全部世界與自己。達芬奇被譽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他的成就讓他擁有諸多頭銜,科學家、發明家、畫家、天文學家、雕刻家、軍事工程師、建筑工程師、數學家、音樂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作家、植物學家等,他是站在了山頂的人。

如果懷著最原始的好奇心,踩著前人的腳步去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為何不可能爬上山頂呢?雖然人類的大腦潛能只開發了5%之類的說法已經被證偽,但是普通人和“天才”的智商并沒有特別大的差異,結果卻大相徑庭,說明大腦的利用效率確實有所不同。我們最大的敵人來自他人設限,并累積成為最牢固的自我設限。

從小到大,你聽過多少來自他人的評價。

女生小學普遍比男生成績好。

男生的數理化比女生強。

理科好的話文科就不好。

英語很難學。

立體幾何對女生很難,因為她們的空間抽象思維沒有男生好。

女生學文科更有優勢。

……

這些心理暗示大都成功的變成了自我設限。

例如女生數學不好,所以在一個數學問題上遇到了點挫折,男生繼續解決,女生退下陣來,心想說得沒錯,女生確實數學不好,然后就可以好輕松啦。

在你腦海里條件反射地彈出“不會”、“做不到”、“不行”、“不能”、“不可能”的時候,到底是誰把這種非理性的呼聲植入你的內心深處?面對人工智能,升級大腦才是最好的出路,向山頂攀登,是人類保持活力的最美姿態。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在他的短篇科幻小說《贍養上帝》里,推理出人工智能和人類可能的一種結局。人工智能的發達,會讓人類倦怠并退化,直到某天人類除了會熟練使用機器以外,什么也不會,完全依賴機器而生活。當這些人工智能設備出現故障,人類即會滅亡,因為再也沒有人懂得如何修理。

當我們放棄了自我習得,拿出“沒有用”的借口,躺進懶惰的搖籃,不再先學習加減乘除,然后使用機器運算提高效率。沉溺于不動腦的舒適,人工智能的威脅才真正開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