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老婆完成了幾幅上千片的拼圖,但凡這個片數的圖案在拼裝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瓶頸區,不斷思考總結并完成整個畫面之后,發現拼圖與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改進學習方式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在網絡上也搜尋了一些拼圖愛好者的經驗,常規的拼圖方式(注意是常規,拼圖異能者的獨特技法不在此列)有如下幾步:
1.完成整幅拼圖的邊框片搭建
2.從整幅拼圖中的核心部分入手
3.在剩余的比較趨近的部分畫面中通過特殊方案進行拼裝
4.完成整幅拼圖(講究一些的可裝裱)
上述步驟與我們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很類似。
首先,完成邊框搭建。
不同品牌、不同畫面的拼圖片大小不一,因此一旦搜尋到拼圖的邊框片并且搭建完成后,對于整幅拼圖的輪廓與大小便了然于心,也為后面的拼搭界定了范圍。
在學習新知識時,這一點同樣基礎和關鍵。想要學會一項新內容、掌握一項新技能或讀完一本書等,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學習目標的框架和范圍。
從框架來說,這項內容是屬于什么領域,核心理念是什么,推演的發展思路是哪些;這項技能的核心技巧是什么,需要哪些輔助技能,有什么重要的要領,有哪些易犯的錯誤;這本書的目錄結構是否清晰,寫作思路是什么,是否便于按照邏輯進行學習掌握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保有好奇心的學習者往往希望掌握一切所能學到的知識,反正“技多不壓身”。但是想成為通曉各領域的多面手,學習范圍是非常關鍵的。你可以身為一個世界頂尖的會計師,同時通曉金融學,是一個成功的投資家,還擅長高爾夫。但你的金融學造詣理應無法超過張五常,投資成就不及巴菲特,高爾夫水準無法匹敵老虎伍茲。當然這些例子可能有一些極端,但我想說的是,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大量時間和精力堆砌出來的,在你成為某領域專業精英的同時,勢必要為此付出大量的機會成本。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并不是要成為每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對于感興趣的內容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擴展自己的知識面,這樣也有助于學習者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多不同知識領域進行拓展,因此學習目標的范圍也是相當重要的。
其次,從核心部分入手。
在搭建完拼圖的邊框后,接下來就要從整個畫面的核心部分入手。所謂的核心部分,就是整個拼圖畫面中,顏色與整體有差異化、容易辨認的區塊。例如風景系列拼圖中一棵較大的數、一所顏色鮮艷的房子,卡通系列中的一只動物、一個漫畫人物,黑白系列中某個灰度與整體畫面略有差異的區塊(縱然是黑白系列的拼圖,也不可能只有黑白兩色)等等,在零散的拼圖片中尋找這些帶有這些部分特色的,然后比照整幅畫的效果圖面進行拼裝。
在學習過程中也是這樣,當我們鎖定了學習目標的框架和范圍后,攻克其中的核心知識點就成為了入門的重要步驟。以微觀經濟學為例,入門的核心概念以及由其完成整個微觀經濟學推演的就是供需。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形成了決定市場價格的基本力量,也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個體經濟行為的理論分析的邏輯起點。后續的價格波動、邊際效益、供需彈性等都是由此展開,因此花多一點的時間清楚了解供需的本質對于掌握微觀經濟學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所謂學習過程中的核心部分。真正抓住了核心部分,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在剩余部分中進行拼裝
在完成了一個或多個核心部分的拼裝后,拼圖的空余部分會大量減少,由幾個核心部分所構建的整體畫面將初具雛形,剩下未拼裝的都是色系、特點比較相近或難以區分的部分。要在這個階段繼續拼裝下去需要兩點:一是耐心、二是技巧。
耐心:拼圖游戲其實很費時費精力,雖然在進展順利時會有諸如“照這個速度,我接下來2個小時就能全部拼完!”“剩下的部分很快了!”類似的想法,但實際上可能花費數倍于預想的時間,當然這也是拼圖的魅力與特點所在。
學習也是一樣,在一開始學習基礎入門知識時,會有速度較快、一往無前的感覺,但當遇到需要花費時間理解吃透的內容后,就會陷入學習的“低速檔”,這時候與拼圖一樣需要足夠的耐心來應對。因為進步從來是上升期——平臺期——上升期——平臺期……如此循環往復的過程,而不是一根由原點出發的射線,理解了這一點,心態也就平和多了。再加上完成學習后能享受到那種自我提升的滿足感,這樣的預期也會促使你加強耐心,很多事熬一熬就過去了。
技巧:有了耐心以后,一定的技巧能有效縮減拼裝剩余部分所花費的時間。比較有效的一個是關聯法,針對與周圍有鏈接的剩余未拼裝部分,對照原圖想象一下,這塊缺損應該是什么樣的,然后在拼圖片中搜尋符合要求的,挑出來進行嵌入試錯;另一個方法是看拼圖片的接口,在整個畫面尚未拼裝的部分中,肯定會有一些特殊形狀的拼圖片,比如四面中有3面凸出的、4面凸出的、3面凹陷的、四面凹陷的,或者仔細觀察到某塊缺少的拼圖片是一個非常怪異的形狀。這類特殊形狀的拼圖片整體數量不會很多,便于搜索。這樣一來就能對剩余的拼圖部分進行逐步拼裝了。
學習中的關聯和“接口”,不像拼圖那樣具象化,而是指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鏈接。100個零碎知識點的記憶率與100個完整知識體系下的知識點差異甚大,前者的遺忘率大大高于后者;而在需要單獨調用或多個調用知識點協同解決問題時,差異將更加顯著。因此,學習過程中的邏輯與串聯是相當重要的。在學習進程從掌握核心知識點進入到知識點延展階段時,階段性的回顧,鞏固知識體系,提升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是不可或缺的,這就是學習內容中的聯想與“接口”。通過這樣的不斷學習、總結、梳理,觸類旁通會使知識吸收得越來越快,掌握得越來越牢固,記得越來越深。
最后,完成整幅拼圖的搭建
完成整幅拼圖的搭建后,有的人會選擇簡單堆放在一邊,也有人會選擇用畫框裝裱起來,掛在墻上或作為擺設,每次看到都會回顧當初拼搭時的一些場景。我選擇后者,這樣不僅能完整地長時間保存拼圖,還能裝飾點綴,不失為一種情趣。
類比學習來說,就好比在完成整個學習過程后,做一個完整的總結回顧。學習和閱讀一樣,一味地讀下去是一個單向的信息輸入過程,在大腦接受許多資訊后,究竟能存留下來多少是一個疑問,因此在讀完一本書后做一個讀書筆記是不錯的選擇。同樣的,在完成整塊內容的學習后,對整體做一個完整的回顧,尤其是那些由知識點已經串聯起來的知識體系,在回顧過程中會進一步得到鞏固,進而深化記憶,同時也能有效對抗記憶曲線的加速遺忘階段。
以上就是我在拼圖過程中聯想到與學習方法的一些共通點,也是我在踐行處處學習、時時進步的理念。畢竟干什么都要思考,不然大腦太寂寞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