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非常喜歡乖孩子。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中最煩心的就是與學生斗智斗勇,主要是紀律問題。課堂紀律,自習紀律,活動紀律等,沒有一件事不操心。但紀律的管理又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于是那些嚴肅苛責的優(yōu)秀班主任脫穎而出。其實所有教課老師也都喜歡有紀律的學生,他們上課乖乖的,讓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招災(zāi)不惹禍,尤其是上課不亂提問題讓老師招架不住,于是那些嚴肅認真的優(yōu)秀任課教師脫穎而出。
有了優(yōu)秀,大家就都向他們學習。
有人說,紀律其實是為了老師的管理而設(shè)的。這個我不跟他犟,有道理。為了紀律,我們還宣揚集體主義,不要太個性。
于是,一批批的乖孩子就出現(xiàn)了,適者生存,只有乖,才能贏得老師的重視,至少不受懲罰。
這是學校,在家里,又有哪個父母喜歡不乖的孩子?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是“乖,回來給你買好吃的”,啥時候聽過“今天很自由,帶你去吃好吃的”?
這些乖孩子按照老師們和父母們的意思,當然還有社會的要求,順利的成長著,考大學,找工作,結(jié)婚生子,按照接受的教育開始了對下一代的教育。
表面上看這也沒問題,文化就是這么傳承著。但這些乖孩子真的能傳承文化嗎?
那些創(chuàng)造文化乃至接續(xù)文化的人,似乎都不是乖孩子。何謂乖?乖就是因順,但文化的創(chuàng)造怎么只能因順呢?創(chuàng)造者就是對前面的思想進行改造,提升或者批判,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豐富,或者重建系統(tǒng)。這就不是乖孩子能做的事情。
不用多舉例子,單單說一下思想界的一些師徒就好,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但最終成為對老師思想反叛最激烈的學生;心理學界的榮格和阿德勒都一度跟著弗洛伊德學習,但都反對他的思想而另立門戶……這些反叛不存在道德性,都是學術(shù)分歧,而且老師也好,學生也罷,都是大師。反而是那些聽話的孩子,名不見經(jīng)傳。
在我國,那些狀元們基本上都是乖孩子,蘇軾有句詩“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的問題是這些狀元在歷史上風流過嗎(金榜題名那一刻不算)?更不用說是否被時間埋沒。不說古代,就是建國以來的那些高考狀元們,基本上也都是乖孩子,資料統(tǒng)計,這些狀元們在軍界、政界、商界等無重要人物。
這有點振聾發(fā)聵,說明那些學習成績最好的不是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但他們在學習中占著最好的教育資源啊?當然,教育資源應(yīng)該成為每個人都應(yīng)享受的,但問題是現(xiàn)在的教育資源不是那么充足,不僅僅是大學,就是中小學,優(yōu)質(zhì)學校總是少的,這就隱含著對那些不乖但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孩子的不公,這還是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即誰能給這個世界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至于人性平等就更不用說了,這些乖孩子幾乎占盡了最好的教育資源,包括老師的賞識和幫助。說到此,現(xiàn)在很多課外文化輔導(dǎo),據(jù)說專招學習好的,成績不好的連課外補習的機會都少,這真是奇怪了,課外補習不就是補充學校學習的不足嗎,這怎么反而此門不通?這校外輔導(dǎo)機構(gòu)也是嫌貧愛富,因為這些學習成績好的乖孩子可以為他們贏得聲譽啊,這是最好的廣告!天,一切為了利益,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一般都是不乖的孩子,只能被邊緣化。
問題是,乖孩子不會創(chuàng)造,但會創(chuàng)造的孩子不乖,而且在成長中七不平八不順。
善待那些不乖的孩子吧!
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是一個典型的淘氣包。他偷人家的燈油然后挑燈夜讀;他深更半夜與一些無所事事的人嬉笑打鬧,直到他的父親出來嚴厲制止才罷手;父親為了調(diào)教這個不聽話的孩子,把他送到一個親戚那里,但這個親戚很快被他的聰明感動,反而任由他活動;父親動了大招,把他送到荷蘭,讓在海牙的法國大使管教這個魯莽冒失的男孩,他卻與一位姑娘墜入愛河不斷的寫情書約會,暴露后被遣送回家……問題是,這些劣跡,如果算劣跡的話,一點沒影響他成為法國最著名的思想家。
做教師的,不要太打擊那些紀律性不好的孩子,那些不守規(guī)矩中閃爍著創(chuàng)造;只要他們不是過分的混亂制造者,就不要把他們的紀律問題當成焦點,而是要全面了解他們,給他們創(chuàng)造舞臺,缺點在優(yōu)勢發(fā)揮中弱化了。當然,他們也可能需要時間,他們在時間中搗亂,也在時間中創(chuàng)造。
不要厭煩那些課堂上問題多多的學生,即使他們一時的不著邊際,也盡量不壓制他們的發(fā)言熱情,這些胡思亂想中孕育著創(chuàng)造。宗教家德爾圖良有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因為荒謬,所以信!”為什么?因為理性確認的東西都是有限的,而世界本身是無限的,有限的生命怎么可能蔑視無限的上帝?
其實,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才是更有人性的孩子,這不是從道德上說,而是從人的本質(zhì)特點上說,因為對世界的好奇是人的重要本性,而動物是陷在基因的控制中,只有人會對世界充滿憧憬和探索。
如此以來,對老師的挑戰(zhàn)就大了。做班主任,要包容那些淘氣包子,他們的創(chuàng)造就在淘氣中萌發(fā),能量的聚焦需要在時間深處綻放。做任課教師,要善待那些越界思考者,他們可能直擊我們知識的邊界,甚至還指向我們的能力,這些都不可怕,學生不會嘲笑有小不足小錯誤的老師,只要我們能欣賞這些孩子,然后在課后做必要的自我提升,可能在成全孩子的同時,也成全了我們自己。
另外,在進行這些操作的同時,要先省察一下自己:“我是一個乖孩子嗎?”如果是,趕緊找到那些“乖”,審查一下,這些乖是否利于自己的成長,是否能更好的工作。一般情況下,太乖的人思維容易僵化,知識容易陳舊,因為乖本身是一種守舊和附和常規(guī),而常規(guī)之下,就很難成為優(yōu)秀的創(chuàng)造者。
不做乖孩子。哪怕已經(jīng)過了孩子的年齡。
成熟與乖無關(guān),創(chuàng)造與乖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