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坐了下來,想記憶下幾天的事。
置身于園林河水之中,陽光卻也真的好了起來。
暖暖的,熱的,當然樹綠綠的,花也都開著。
著實忘記了來時家中的雪花。
身邊有蟬鳴聲,類似的,不知這個季節是否有蟬鳴。
鳥的聲音是肯定的。
稍遠些船工木漿打水的聲音,伴著聽不懂的紹興話。
再遠處有機動車的回聲,破壞了景致。
剛好一只白色的蝴蝶飛過來,見我抬頭又急著飛走了。
蘇州到紹興要兩個半小時的車程,下了車,本想打的到朋友處。
還沒出出站口,就看見兩頂氈帽。
黑色的,肯定是舊的,前面的帽邊破了已經卷起了。
兩個男人戴著,并排站在對面。
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喜歡讀魯迅的小說,當然也少不了烏篷船和舊氈帽了。
于是決定乘坐戴舊氈帽老鄉的人力車到朋友處,雖然有種欺壓百姓的歉疚,但還是為紹興貢獻了30元的綠色GDP。
初來紹興那是幾年前的事,到柯橋路過,看見一個生產黃酒的廠子。
院子里都是盛放黃酒的大壇子,就記下了紹興這個特點。
今天又有機會來到這里,肯定要走進魯迅先生筆下的這條街。
魯迅路上,咸亨酒店是第一家走進去的,正在裝修,服務員說只有前面幾十平米的地方是老地址,后面其他接上去的上千平米的地方除了風格,已經現代的不得了了。
更多的只是看見街上幾家門口都立著相同的孔乙己,還在吃著茴香豆。
也搞不清孔乙己當年去過那家店,也許都去過吧也說不定。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肯定是要去的。
魯迅故居的西側還保留著魯迅先生生活過的老房子,跟著人流過來幾道窄門。
開闊處便到了百草園。
和魯迅小時候區別的,這里已經沒有什么雜草了,去了道路留下來的好像是菜地。
也不知道南方菜的名字,對了,井還在,井口封著。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并不遠,幾十米的距離。
通過小橋、門堂,來到一間小房子前。
如果周圍沒有提示或沒有看見那三味書屋四個字,不可能想象得到這就是魯迅小時候就讀的私塾。
感覺就有二三十平米的大小,而且很暗,采光非常不好。
當然,必不可少的一定會想起九雯學堂,
自己創辦的新私塾。
無論面積和硬件條件都比這里好多了。
可這里卻走出了魯迅這樣一位文學巨匠,此時更多的是慚愧。
敬佩魯迅先生的塾師的同時,更加堅定了自己辦學的信心。
紹興有太多名人了,本來想去祭拜大禹來著,卻來到會稽山下的小河旁寫著這些文字。
遠望著大禹像,就上心香一炷吧。
如果能讓世人幸福平安,也是好事啊。
九雯學堂201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