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境之南
1.
前天我從健身房退了卡,臨走的時候我請求教練,讓他再教我幾個動作。他耐心給我比劃,教我這些動作的要領,不一會兒,我變得不耐煩起來。
我氣急敗壞的說:“這些我都會,我要不一樣的,我都要走了,你要多教給我一些我沒見過的東西。”
教練不急不惱,慢慢的回答:“我教你的很多動作你都會,不過健身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多了就可以取得你想要的結果,要堅持下去。”
“可是,這樣會瘦么?”
“關鍵是,你做了么?”
這句話說出來,突然讓我明白了許多。
想與做,千差萬別。
2.
縣里或者市里組織聽課活動,我都會去參加,每次都會受益無窮,因為我總能找到一些別人優于我的長處。
每次教師們講完課輪到骨干教師或者教研組領導點評的時候,他們總喜歡在開頭加上一句話:教無定法,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優點,最后輕描淡寫說出建議。
之前,我總覺得是他們太過含蓄,太過謙虛。
后來,直到我看到自己連續兩年帶的學生慢慢長大,他們逐漸懂事,我才知道,引導和習慣養成遠比教書上的知識要重要的多。
我看到之前作業不做,課堂上搗亂的學生竟然規規矩矩的坐上二十分鐘,還能主動地回答幾個問題,真真讓我覺得吃驚。
我一直在想,我高興的究竟是什么,是習慣養成,是逐漸變好,還是成績提高,也是也都不是,歸根結底,是他們都愿意變好,并為之努力。
做了,就已經接近成功。
3.
早上六點半醒來,好朋友莉莉說,你最近好嗎,怎么感覺你是不開心的。
我說還好,有問題我可以調節,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想的多。
而且做的少。她補充道。
一語中的。我無力反駁。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的話里話外全部變成了她說、別人說、某名人說、某作家說。
可是,我自己呢。
我開始感到困惑,我不得其解,我詢問身邊的朋友,他們會耐心的告訴我這其中的道理,我說我都懂,而且通透。
4.
他們問,那你為什么不快樂。
你自以為的懂得,不過是復制粘貼別人的經驗經歷,自以為懂了,可是事實呢?
事實是:
你無力改變現實,也并未努力改變當下。
你無力變得灑脫,還總在怪愛而不得。
你懂的許多道理,只是最后仍舊把生活過的稀碎,自己孤獨落寞。
自以為你懂得了許多道理,把人生看透了,可事實是這樣的你經不起一點風吹草動,經不起別人的三言兩語,經不起大的挫折磨難,你的道理并不是你安身立命的東西,它脆弱到不堪一擊。就像現在,一件件小小的事情,就可以把你打回原形。
從小我們被告知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的時候,被告知要誠實、善良。生病的時候,被告知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多休息。開車的時候,家人惦念,路上慢點,一路平安。
會覺得俗套,會覺得老生常談。不過,大多時候我們仍是嘴里說著好,現實仍舊是在逃課、在熬夜、在拖延、開始變得自私、也會在醉駕希望平安無事。
5.
許久過去,回頭看成績的時候,我們會自怨自艾,會變得格外渺小,會覺得世事不公,會喪失信心。
連你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的可是卻仍舊無法取得成功。
無法成功在于我們想的多而做的少,在于我們不愿拼勁全力而愿意坐享其成,在于我們總是在講道理,而不去創造道理。
只是在那一刻,靜心想想,那些俗套但經久不衰東西才是我們自己的,淺顯但是真的有用,嘮叨卻是殷切希望。畢竟,從小到大,我從沒見過那條新聞能被人念叨好多年。
聽最簡單的道理,過屬于自己的人生,只要在下一刻開始動起來就是進步,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