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里看到這個截圖,感覺心潮有點澎湃,這個想法,真是望天下父母周知。
世上的小孩子們,不是天然就愛父母的,他們只是天然地依賴父母,連那軟糯嬌嫩的臉龐,撲閃撲閃的眼睛都是千萬年進化出來,幫助幼年期動物生存的法寶。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一面依賴著父母,一面探求著離開你去獨立。為人父母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讓這個小孩子愛上自己,離不開你不叫愛你,有能力離開你心里還是有你才算。小孩子不愛自己,也是沒處去叫苦叫冤的。
愛人的高級能力是后天習得的,跟所有生存本能不一樣,這種能力要求人放下自己,去看到他人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怎么學?小孩子看別人是怎么做的,自己就學著做。你要這樣去對他,對家里的人,他才會去學。那爸爸媽媽去愛小孩子了,他就一定也報以同樣的愛嗎?不一定的,愛是冒險,永遠是勇敢者的游戲。在父母子女之間也是如此,你永遠要承擔他可能并不會愛上你的風險。你要放下自己,就一定會受傷,不是你愛的人傷害了你,是你自己太弱了。
那父母就天然地愛這個小孩子嗎?很可惜,也不是。很多長輩窮其一生也沒有掌握這個本領,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看不起小孩子,小孩子怎么想的,喜歡什么厭惡什么,為什么會這樣,他們是懶得想的。他們覺得自己很愛這個小孩子的,對他特別好,很寵愛他。可惜,“寵” 和 ”愛“ 是相反的。皇帝寵妃子,你寵一只小狗,叫“寵”,”寵“永遠是居高臨下的,本質是對被寵的客體的不認同,并且很享受不認同帶來的優越感。其中是沒有”愛“的存在的,因為一旦客體強大起來,這種優越感就會消失。而愛,是衷心為客體的成長開心的。愛永遠是以尊重為前提的,尊重什么意思,就是就算別人跟你不一樣,你們也是平等的。小孩子的想法即使是錯的,他即使比你年幼青澀的多,你也不比他高一等。
那什么是“孝”呢?“孝”一定就是包含階級高低的觀念在里面嗎?很遺憾,是的。“孝”不是什么天大地大的東西,它的本質是帝王術的一種。它的可取之處不在于它是對的,而在于它是有用的。有什么用啊?中學歷史背過沒有?“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要你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然后君為臣綱,父子的等級是所有其他等級的基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社稷才好穩定。一旦有人發現這個邏輯里的漏洞,問一句,憑啥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個么就要造反咧。我沒有在批評“孝” 這個觀念,我覺得這實在是很聰明的,我要是皇帝我也要給人民洗腦的。千百年來敢來問一問的也就一個陳勝,他要是有幸當皇帝也要給人民洗腦的。還有一個孫悟空,要大鬧天宮,一個哪吒,要削骨還父,削肉還母,可惜都是故事里的人,后來還是妥協了。
我上網一查“削骨還父,削肉還母”,就有人說這個是不孝的,父母生你不向你求什么,你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云云…都21世紀了,還有人不會用腦子來想東西。不要說你生一個小孩子出來,是無私的,不求什么,你肯定是有所求的,求自己圓滿,圓自己的夢。反而是這個小孩子,才是無所求,他生在你這里不是他選的。有一個媽媽曾經跟我說過,小孩子很可憐的,來世上圓父母的夢,結果生老病死都要走一遭,十八般苦都要嘗一遍。
今天也是很疾世憤俗了,我雖然不是為人父母,但是也當過這個小孩子。這一篇是寫給我自己看的,希望有一天如果角色對調,不要忘記當小孩子時候的心情。也謝謝我父母親人給予的愛意,讓我有勇氣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愛人這條路當然比孝道難,它要求人們放棄所有既得利益,父母與子女,同樣是世間行走的赤子,同行已是緣分,想要有什么紐帶關聯,人們要自己去建立。走慣了容易的路,自然沒人愿意去走坎坷艱難的路,所以這截圖里說,跟中國人講,可能幾百年還講不過去。我就算詞不達意,惹人討厭也想來講講,算是我的一片誠心。
最后推薦一部電影,《what maisie knew》,講的是小孩子如何拋棄自私的母親,選擇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