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8 02:33:35
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恭敬與呵斥,相差有多遠呢?
美與丑,又有什么不同呢?
別人都害怕的事,我不可以不怕啊!(這一句其實是反話)
比如你做大官了,別人都恭敬你,巴結你,所以叫唯。比如領導呵斥你,就會說;啊,你這個怎么搞錯了,你豬頭啊!
有本做善,善就是美。比如美女很好看,看起來好爽,丑女就很難看,令人倒胃口。
老子在這里就說:做大官跟做小屁民有甚么不同嗎?美女與丑女有分別嗎?
事實上,大家都想升官,都怕被降級。大家都喜愛美女,怕看見丑女。
所以老子就說:別人都害怕的事,我不可以不怕啊!其實,也可以不怕嘛,前面就說了,大官與小民沒有不同,升職與降職都可以接受。美女也好,丑女也好,都只是一堆碳水化合物分子,沒有什么不同。所以這里的不可不畏其實是反話,意思是沒什么大不了,可以不用怕。
就如同小流氓耍無賴,你說要報警,他就說:“呀,你要報警啊,我好怕怕哦,哈哈哈哈哈”。其實是在很囂張的說不怕。
荒兮,其未央哉!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什么風氣呢?就是欺弱怕強,喜美厭丑的風氣。按佛語來說,就是俱生我執和法執。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休閑懶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
道家丹經里面說:春勿觀花,秋勿賞月。就是怕把眼神漏了。現在的人,可以看可以吃的東西就太多了,心神動漏了已不知幾何。這里說的就是要不動心神,不為外物所轉。
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別人每個人都存了不少的錢,而我卻很少存錢,我真是個愚蠢笨蛋啊!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世俗的人都很明亮智慧的樣子,而我卻看起來很昏暗愚鈍。
世俗的人都很嚴厲苛刻的樣子,而我卻像啞巴一樣呆笨。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寬廣遼闊啊,就好像看不到邊際的大海。疾吹的大風啊,好像永不停息的樣子。這2句是形容老子大道混沌的樣子。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世人都有引以為自傲的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而我獨與眾人不同的地方,是我得到了大道混沌的滋養。
混沌,義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太古上初,不分陰陽,混沌一氣。
莊子里面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說,上古時,天地分為5方,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倏和忽常跑到混沌住的地方去玩,混沌對待他們非常友好。倏和忽商量著報答混沌的恩情,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外界、聽聲音、吃食物、呼吸空氣,惟獨混沌沒有七竅,讓我們試著給混沌鑿出七竅。"
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混沌鑿開一竅,到了第七天,七竅開,混沌就死了。
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正:正在做某事,相當于英語里面的后墜ing,不是正邪的正。道:說。正道:正在說。不可理解為與歪門邪道相對立的那個正道)
滄桑,即滄海桑田,出自神仙傳,說有2個神仙聚在一起聊天,一個神仙就說:時間過得真快啊,自從我到這里來之后,東海已經3次變成桑田了,剛才路過篷萊,看見海水淺到只有以前的一半了,難道又要變成陸地了嗎?(這神仙大概活了好幾百萬年)
滄桑,也就是生死輪回的痛苦,或夾雜著些微許的短暫快樂,但絕大多數都是痛苦。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純是大苦聚。
天地如果有情,那么天地也會崩壞老死。所以人間正在演繹的生死輪回和朝代更替,不過是很正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