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Vive Pre初體驗

寫在最前

這篇文章相當于是之前的《VR時代,未來已來?》的第二篇,打算寫一寫前兩天對HTC Vive的兩次體驗。


HTC Vive Pre近照

正文

上周部門里搞來了一臺開發者預覽版的HTC Vive,作為一個科技愛好者的我自然不會錯過體驗的機會,第一時間跟同事趕去體驗了一下傳說中HTC的翻身之作——HTC Vive。關于Vive的相關介紹,還請大家自行點擊這里,我就不多作介紹了。


由于還未正式發售,這次體驗其實是開發者預覽版。可以看到有[Vive Pre]的字樣

佩戴

Vive的三維尺寸并不算小,但是由于主要材料是塑料真正戴在頭上時并不會覺得沉。同時Vive并沒有像其他VR設備一樣提供屈光度調節的功能(至少我體驗時沒有發現調節的地方),所以使用時我只好調大頭套,戴著眼鏡來佩戴設備。

戴上設備后,大致就是這個樣子了。


同事佩戴Vive時的樣子(感謝同事們的出境,如果你們覺得不合適的話我再刪除吧;-))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Vive與之前Gear VR以及Google CardBoard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Vive是有線方式連接的,且線材通過頭頂繞至頸后。與Gear VR和Cardboard的依賴于手機做顯示器不同,Vive配備有自己獨立的顯示器,官網顯示其分辨率為1200*1020。在實際體驗時仍能感覺到有顆粒感。(這部分稍后會詳述)


環境配置

就目前市面上的VR設備而言,Vive的另外一個獨特的地方就在于它要求在體驗時部署兩個用于空間定位的激光探測傳感器。


一共有兩臺這種定位器,這是其中一個。可以看到有紫粉色的激光。

通過這兩臺定位裝置,使用者在設備中才更好的擁有“空間感”,也正是利用這種空間定位裝置,才為使用者營造出更好的虛擬現實的體驗。


公司內的體驗區域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紅色圈出的是兩臺空間定位裝置,裝置架設在三腳架上呈對角線方式擺放,中間區域即為體驗區域。黃色圈出的是信息處理裝置——一臺高配置電腦。


承載著信息處理的電腦

事實上,VR內容的計算量非常大。不管是Oculus還是Vive都需要一臺配置較高的主機來承載使用過程中的計算工作。Vive官方推薦的臺式機配置要求CPU要在i5 4590以上,顯卡至少也要在GTX 970級別。而搭配出這樣一臺臺式機,預算也得在7000以上了。玩家肉眼看到的畫面,會在電腦顯示器上出現。不得不說放在顯示器上之后,觀感就差了很多。

除了空間定位裝置與臺式機外,Vive還搭配了兩臺可充電的無線手柄來作為遙控器。


遙控器正面

遙控器正面有一個四向轉盤與兩個按鈕,兩側各有兩個帶有橫紋的按鈕。


兩側各有一個帶有紋路的按鈕

遙控器背面有一個“扳機”狀的按鈕。


扳機按鈕

這樣看下來,整個手柄中共有6個按鍵。手柄的上部有個空心的圓環,握在手里很輕。感覺比手機還要輕,同時握感極佳,抓握起來很是舒服。


握在手里時,一般拇指會放在中間的圓盤上



實際體驗

“屏幕”

相比于以手機作為顯示裝置的初級VR產品,Vive內置的顯示器達到了1200*1080的分辨率與90Hz的刷新率。由于刷新率的大幅提高,在幾次體驗期間我和同事們都沒有出現之前使用Gear VR與Cardboard那樣的眩暈感。但不得不說即使是1200*1080的分辨率,在使用期間依然能夠覺察到肉眼可見的顆粒感。這種顆粒感類似于在正常距離下使用1366*768分辨率的筆記本電腦,介于大果粒與視網膜屏幕之間,并且與體驗的內容有直接關系。

內容

我在自己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當前VR的具體內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具體的VR使用體驗。HTC在這一點上選擇了與著名游戲公司Valve一同合作。這次體驗中所有的VR游戲都是在Steam VR專區中下載的。目前Steam上已經有了不少VR內容的游戲,售價也還在大眾能接受的范圍內。


在Steam VR專區中現在大約有120款左右的游戲內容

這次我與同事一共體驗了這么5款游戲,具體名字我記不清楚了就以實際游戲內容來稱呼它們吧:水果忍者、打僵尸、破壞辦公室、高爾夫球,空間作畫。這5款游戲的制作水平參差不齊,我就挑印象深刻的來說說吧。

水果忍者:水果忍者是這5款游戲中整體體驗最優秀的一款了。得益于極其簡單的交互(砍),整個游戲在體驗期間基本沒有學習成本。在游戲期間你會置身于一間日式風格的方形房間內,“低頭”看腳下時會有一個方形區域像個擂臺,這也就是空間探測裝置所能夠捕捉動作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水果會源源不斷的從擂臺的一個方向下方拋上來。你需要的就是揮舞手柄來砍開這些水果。用大家的話來說,這個游戲最爽的并不是砍殺水果;而是在面前砍開炸彈。你會感覺這個炸彈就在眼前爆裂開來,配合音效十分過癮。但是,在體驗過程中會存在空間距離判斷錯誤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有時候你感覺自己的刀與水果的距離已經夠近了,但在游戲中卻夠不到水果。相信這個與空間探測器的擺放與空間計算有比較大的關系。


HTC Vive體驗水果忍者 VR KATANA IRL - Ninja Trainer Vive Demo


打僵尸:打僵尸游戲的英文名叫HordeZ,是一款恐怖類的游戲,類似于求生之路的設定。玩家在出現在樓道里,紅色的緊急燈光和緩緩襲來的一路路僵尸,配合耳機里的立體聲音效很有氛圍感。游戲畫面大致是這樣的:


HordeZ官方示例圖

實際體驗來看,畫面質量大約與08-09年的PC游戲差不多,畢竟游戲本身的體積也并不大。第二點就是游戲目前還停留在“能玩”的階段,但是距離玩的開心痛快還有較大差距。這部分差距主要體現在交互方式上。比如游戲中槍支并沒有準星,需要靠打出去的子彈彈道來預判準星位置;游戲中切換武器需要玩家低頭看虛擬手柄來完成槍支切換;游戲中子彈用盡后如何重新裝填彈藥等。可以說現在能夠滿足視覺、聽覺上的沉浸體驗。但是在具體游戲過程中玩家仍然需要有意識的在虛擬與現實兩個世界中進行切換。

高爾夫:

高爾夫球本身與水果忍者是類似的,也是只需要簡單的動作即可完成游戲交互。在實際體驗中,揮動手柄的速度快慢等價于揮桿的力度,頭部的方向決定了揮桿的角度。美中不足的是,游戲對于空間距離的處理仍然存在缺陷。舉個例子,在現實中揮桿擊球時我們會先做幾個預備動作揮舞幾下來感受一下力道,之后再進行擊球。但是在游戲中,由于空間距離的處理還有缺陷,導致有時候預備動作會不小心把球打出去,或者是玩家真心想擊球時發現球桿并沒有夠到球。這種體驗在高爾夫游戲中會直接體現在桿數上,所以成績也就自然顯得不能代表真實水平了。


總結

虛擬現實,就是要利用計算機來重新構造出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開發者甚至用戶就是造物主。就實際體驗而言,任何一個玩家都會感嘆VR確實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很明顯現在的VR還不足以滿足我們對未來的全部想象。

就現在我體驗過的幾款設備中,HTC Vive可以算作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了。但坦白講,單單依靠Vive還只能夠滿足視覺、聽覺和少部分的觸覺(手柄震動)的交互。真正的虛擬世界中,如何滿足加速度、觸覺、味覺的感受仍然是開發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之前在CES展會的報道中看到有廠家利用萬向跑步機來配合VR設備進行RPG或者FPS類游戲的虛擬,這就是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愛范兒出品】Virtuix Omni 虛擬現實萬向跑步機 CES 現場演示

又或者在將來,我們會像《黑客帝國》中描述的那樣每個人都活在虛擬世界中;會像《盜夢空間》中描述的那樣利用造夢機來虛擬現實。

從目前的情況可以看到的是,VR仍然相當大程度上依賴于內容提供商。可以預見的是,在VR設備像如今的電視機、智能手機般的普及后,VR的世界里仍舊是內容為王。


題外話

千萬不要在太多陌生人面前沉浸在VR的世界里,因為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沉浸在虛擬世界中時,其他人看你會覺得你有多傻逼。我讓別人拍我玩Vive時的小視頻發朋友圈,評論中好奇玩法的是少數,吐槽我對著空氣亂揮手的卻是大多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