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
一位媽媽提出自己教孩子的學習方法,孩子總是難以掌握,最終這位媽媽歸結為孩子記憶力差;并且孩子上課好動,容易受周圍同學影響,成績下降,這種事情該怎么辦?
? ? 這個孩子真的是記憶力差嗎?
張哥說這個標簽不能隨便貼,如果我們總是在孩子面前強調“你怎么記性這么差?教你的都記不住”,你的寶寶說不定真的會被你言中,以后真來個什么都記不住給你看。
我們不能根據孩子記不住我們教的東西就認定孩子記憶力差,這里還有一個興趣的問題,我們教的時候方式方法是否能被孩子接受,如果他不接受,自然就不會把你的教導放在心里。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孩子的記憶力出現了問題,不過我要說的是,小朋友記憶力出問題的極少極少,孩子可能會選擇記憶,他喜歡的、有興趣的就會記得很扎實,他不喜歡的、沒興趣的就自然過濾掉。
這一點家長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看看孩子對他自己感興趣的那些東西是不是記得很好,如果他對自己喜歡的都能記得住,那就一定不是孩子的記憶力有問題,而是我們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
在我們的咨詢過程中,大量的家長反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上課小動作”、“不聽話”、“寫作業磨蹭”,但是經過我們追根究底之后發現,孩子的這些問題僅僅是從家長的角度闡述出來的表面現象,卻不是問題的本質,家長們只是發現孩子不如自己的意而處心積慮的想改變他,卻不知道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 ? ? 反正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天天看孩子糾結,和孩子較勁,最后不知不覺變成了習慣性的指責、批評、抱怨、甚至打罵,那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沉默少語、冷漠寡言,甚至惡語相向,我們都能遇見得到,這樣的結果勢必進入一個家庭教育的惡性循環,我們越是不滿意,指責就越多,孩子反感,和我們對抗,學習問題增多,我們更是不滿意,然后就越來問題越大。
我相信這時有的家長會很困惑,給你這么一說我都不敢管了,那以后可怎么辦?
我給你說,如果真的有人這樣想,就是不負責任,因噎廢食的走極端。
這個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問題,孩子之所以出現這些讓我們不舒服的小問題,多數還是要在家庭教育上找根源,我們自檢一下才是正確的思路。
?
1、親子關系如何?
我們平時陪伴孩子有多少?是不是高質量的陪伴?我們會不會尊重孩子?能不能做到經常放手給孩子去嘗試并允許孩子犯錯?孩子出了錯誤會不會主動給我們說?我們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理解、包容還是生氣責怪?
如果我們給自己的答案都說負面的,那您的小孩出現剛開始的那些問題就不足為奇,我們說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只有親子關系融洽,孩子才有可能真心接受你的幫助,否則,一切都說你在唱獨角戲,他有沒有聽進去就要問他了。
孩子沒有聽進去,可不是他記憶力不好,而是他做了選擇性的記憶,讓他“厭惡”的,都會被他自然過濾掉,盡管做個樣子給你看,但是根本就沒走心。
這也是新時期的小朋友們對那些在教育方面“無能”的父母普遍采取的策略,軟拒絕。如果我們識別不出來,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到了孩子青春期,你會發現,孩子與我們格格不入,不僅僅是學習讓你不滿意,其他各方面都和你對著干,你想管都管不了,如果逼的急了,你試試,走個極端給你看。
那給怎辦?
首先修復親子關系,你能不能把你心里糾結的那些東西放下成了關鍵,以前張哥總是說“允許現實不完美”,先接受他的現在,才有可能重新開始。關系好了,什么都好說,關系不好,什么都難說。
放下我們心里的芥蒂,這個很難做到,很多家長盡管想那么做,但是一看到孩子的問題就火往上撞,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但是,做不到也要努力去做到,我們自己尚且無法理性,如何去要求孩子理性呢?
負面的教育行為還不如沒有教育。因為我們換來的是孩子負面的對待,會導致更差的行為。
多陪伴,多尊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說起來籠統,做起來是要用心的,我們有情緒的陪伴或三心二意的陪伴是可以被孩子感受到的,給他帶來的是傷害和失望,反饋回來的是冷漠和拒絕。
接下來呢?
少表揚,多鼓勵;
少批評,多評價;
少情緒,多接納;
教訓完要起到作用,你要會煽情,把握好分寸,別過度。要做到一切盡在掌握才可以,教訓完,還要語重心長的給孩子講道理,當孩子認識到錯誤之后,要把情感拉回來,即使爸爸收拾了你一通,但是爸爸還是愛你的,再給你講講爸爸小時候遇到這樣的情況是怎么辦的,至始至終這親子關系的主旋律不能斷,不能把教育變成了泄憤,那就失去了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