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云譜,有一座“皇宮”,這座“皇宮”沒有寶殿,也沒有豪華的建筑和奢侈的布局,它融自然和人文景觀于一體,依山傍水,優美的環境和清新秀麗的景色,吸引著我再次走近它——有著近50年歷史的八大山人紀念館。在清靜的周末,我選擇來到了這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湖,中間一條石板路通向紀念館門口,旁邊是許多的楊柳。走近時,就能看到牌匾上由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八大山人紀念館”七個大字。
八大山人紀念館
在紀念館里面遍布著茶樹林、竹林、桂樹林、臘梅林和繡球林,四處都挺立著青蔥的樹木,生長著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樟樹和羅漢松。縱橫交錯的石板路,亭臺樓閣矗立,總能讓人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其中有一條長廊叫“竹林通幽”,高聳的竹子林立,行走其間,似乎把塵世的煩惱拋出腦后,那種開闊頓時涌上心頭,就如八大山人“奇情逸韻,拔立塵表”的繪畫藝術,圓渾厚樸,淡泊清靜。
八大山人
在八大山人古老的墓室旁邊生長著有500多年歷史的苦櫧樹,仍然枝繁葉茂,耷拉著圍繞在墓的上方,仿佛在告訴我們,這位杰出畫家精湛的不可磨滅的非凡的藝術生命力,難怪清代“揚州八怪”和近代的齊白石、張大千等著名畫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他的影響,可見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讓人甚為驚嘆。墓的下方是牛石慧之墓,當我懷著疑問的心情去詢問那位同來參觀的老奶奶的時候,她說:傳說是朱耷的弟弟,我仍舊不解,也許只是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留給我思索罷了。
八大山人
在長達60多米長的雙面書畫碑廊以及近十座展廳里,陳列著八大山人很多的書法和繪畫作品的復制品,那靈動活潑的游魚、挺拔傲立的松柏以及展翅欲飛的蟲鳥,夾雜著悅耳的音樂,以及淡淡的解說詞,**置身其中,讓我一下子忘記了自我,忘記了都市的繁華,靜靜地陶醉在那古樸的書畫作品之中。 **
紀念館
他的筆墨酣暢淋漓,簡約而不簡單,總能在不經意間留下歷史的痕跡,一鳥一山都足見這位寫意畫藝術大師巧奪天工之美,精雕細琢間又能體味到他作品的不拘一格,時過三百多年,我們雖然無法親身體會到當時那揮毫潑墨的灑脫與豪邁,但這經受住了時間考驗留給世人的藝術珍品,是我們整個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讓我們受益無窮。
朱耷
當我只身離開紀念館的時候,回過頭看著并不十分顯眼的八大山人銅像以及連草起來形似“哭之”、“笑之”的“八大山人”四個字時,不免讓我對那位明末清初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作畫的大師產生敬佩之情。帶著這樣一份清靜離開了,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我是桐子:一位愛讀書、愛寫作、愛行路的人。遠離都市繁華,偏居鄉村一隅。生活在農村,工作在基層,穿行在鄉間。喜歡文字,執著文字,癡迷文字。信守的人生格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