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原則

所謂家庭教育的原則,是指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準 則。根據家庭教育的特點和作用結合實踐的經驗匯總出以下家庭教育的原則。  

一、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根據孩子身心實際發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順序進行,要貫徹好這一原則,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獲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發展規律,以此考慮教什么,怎么教。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發展水平和所學知識的實際水平。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門科學文化知識都有它自己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而且有一定的 連貫性。在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增強知識的系統性。既 要注意鞏固孩子已學過的知識,又要啟發孩子學習新的知識,并要啟發、誘導孩子進 行獨立思考,逐步培養孩子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要注意觀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識的 情況,當孩子對所學知識尚未理解時, 不要急于教新的內容,要按照秩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向孩子傳授知識。 二、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原則

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就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及身心發展水平,確定教育內容和要求。運用適當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健康成長。

孩子的年齡、個性發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發展水平 也存在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每個孩子的個性,氣質、愛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原則,對孩子進行文化知識,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同時要根據孩子身心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對孩子進行啟發,引導和幫助。

三、要求一致,教育統一的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為按照統一的要求發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既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又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應遵循教育統一的原則。只有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有統一的認識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家庭成員應做到互相配合、步調一致,即使意見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則會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采取一致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講一次道理或做一兩次練習就可以辦到的,而是要經過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而成的。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和要求一 致,就會促使孩子對某些品德和行為進行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從而形成良好品德和習慣。

四寓教于實踐活動的原則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課堂,參與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實踐活動。因此,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貫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間互相關心、和睦協調、文明禮貌、潛移默化地養成孩子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實踐對孩子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說:家庭是第一個染缸,學位是第二個染缸,社會 是第三個染缸,第一個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著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礎上著色的,所以家庭這一道著色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把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一個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五、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這種愛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基礎,沒有這種愛,就談不上教育,就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愛而不教,管而不嚴,自然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做到愛而不溺,嚴而不厲。

(一)愛而不溺

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愛護,應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父母對孩子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絕不能溺愛,否則,就會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

溺愛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溺愛的結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自然是國家和社會,但首當其沖、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于父母的溺愛使孩子養成惡習,難以管教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危害的事例數不勝數。

家長對孩子要做到愛而不溺,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要有理智、有分寸地關心愛護孩子,既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真摯的愛,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能激發其積極向上的愿望,又要讓孩子關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和家務勞動,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養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無止境的。對孩子的需求要具體分析,要以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 ,不能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過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發孩子過高的欲望,養成越來越貪婪的惡習。一旦父母無力滿足其需求時,勢必引起孩子的不滿,致使難以管教。當其欲望強烈而又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走上邪門歪道,這是每位家長需要注意的。

第三,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況下,就盡量給予滿足。如孩子要求給買一些有利于增長知識,開發智力,豐富精神生活的兒童書畫及必要的生活、娛樂用品,一般應給予滿足。若家長一時難以辦到時,應向孩子說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既要積極為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創造條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節約儉樸,防止養成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

(二)嚴而不厲

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對于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前面講了如何關心愛護的問題,這里再講一下嚴格要求的問題。

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是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為前提的。如果“嚴”得出了格,就會走向反面,為此家長必須遵循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實際情況又有得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歲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與父母走得一樣快一樣遠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須是適當的,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過高,孩子即使經過努力也無法達到,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再次,對孩子的要求必須明確具體,讓孩子明白應該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模棱兩可,讓孩子無所適從。

最后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經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認真做到,不能說了不算數,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而是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否則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六、身教與言教統一的原則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僅要善于用說理的辦法,同時也要以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出榜樣。也就是既重視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統一起來,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孩子生活經驗的社會知識都非常缺乏,不會辨明是非,時刻都需要父母的指點。應該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怎樣做不對,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只講道理還不夠,也難以達到教育目的,因為孩子講道理,只能講幾分鐘或更長一點時間總不會很長,而且孩子接受這種說教也只能用耳朵聽,聽到的是空空洞洞的道理,然而父母的言行舉止卻是從早到晚,時刻都出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形象,兩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有影響力。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重視對孩子的說理教育,更要重視以身作則,在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方面都要為孩子作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僅聽父母的說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若父母的品德行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禮貌,關心愛護孩子,孩子就會對父母尊重和崇敬,并以父母為榜樣模仿效法。如果父母給孩子講得頭頭是道,而實際行動卻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會信服,就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孩子往往喜歡模仿成人。而與孩子接觸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賴的人,父母言行、舉止往往是孩子的行為準則和楷模,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的發育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為此,做家長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孩子做出榜樣,把言教與身教統一起來,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