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另一個你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世界如此慚愧,謝謝你陪我一起穿越黑暗。

世界上只有一個我嗎?其實我們應該努力去找尋世界上的另一個我,那個自己會是滿意的樣子。

美國朗·霍爾和丹佛·摩爾一起寫的《世界上的另一個你》讓我知道跟一個人交往或者換一種生活是可以發現生活中另一方面的自己的。這本書是根據作者兩人真實的生活經歷寫的,這本書同時讓我跳出了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

《世界上的另一個你》,故事里閃過真實的人生片段——貪婪、恐懼、苦多于樂、希望、驚喜。本書蟬聯《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三年,至今屹立不倒。一個比小說更像小說的真實故事。

他叫丹佛·摩爾,易怒、危險且令人生畏,但是他不僅改變了一座城市,也為人們燃起了希望。他沒有受過教育,每天不停為“主子”撿棉花,但積蓄始終是零。后來,他跳上了路過的火車去流浪,萬萬沒想到在那座陌生的城市里,他這個流浪漢會遇到一個白人百萬富翁,并且成了他的朋友。他曾因打算洗劫公交車而遭到逮捕,甚至進過安哥拉監獄。常年的流浪生活使他逐漸封閉自己,逞兇斗狠,人人對他敬而遠之。1988年朗的妻子堅持不懈的與他成為了朋友,因而連起三人之間的深厚友誼。2006年,為了表揚他為流浪漢庇護所付出的心力,當地居民將他譽為“年度慈善家”。現在丹佛是一名藝術家、公開演講者、流浪漢事務志愿者。

從丹佛·摩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苦難,很多不平等的遭遇,但他還是在老年時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他在朗·佛爾妻子黛博拉小姐的影響下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意義,那就是繼續黛博拉小姐的事業,繼續幫助美國的游民。一個游民并沒有因為以前的灰色人生而自暴自棄,他尚且可以找到世界上的另各一個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流浪漢的身份和一個為流浪漢服務的人在生命上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或長或短的生命,我們是一直活在一個固有不變的模式下直到死亡氣息來臨,還是有一天發現自己的人生可以有另一種生活方式,自己的心靈可以達到更加美好的心境。有很多人抱怨自己如今的生活是怎樣的無聊無趣,但又有多少人會選擇改變,我們害怕嘗試后沒有回頭路,而且結果也不盡如意,但我相信生命的充實是需要勇氣的,在最后,我們總會比原先的自己更加優秀一點,我相信世界有另一個我,這個我也是我創造的,且比現在的我更加優秀。我正在尋找。

一個白人富翁和流浪漢之間的友誼

很多的人會選擇給流浪漢一張支票或者現金或者食物,很少的人會去和流浪漢成為朋友。朗·霍爾開始也是這樣的想法,他覺得一個流浪漢并不能教會他任何事物,但在他妻子的要求下,他嘗試去和丹佛·摩爾成為朋友。在他妻子死于癌癥后,這段友誼使他保持樂觀,勇敢走出傷痛,并發現在這段友誼比他想象的來得重要,而丹佛·摩爾的許多話語也讓他得到心靈的啟發。所以,很多時候友誼并不一定是富人和富人、普通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建交,如果可以遇到一個即使表面令人生畏,但內心是善良的流浪漢,也可與之建交。如果一個人可以放下自己的需求和歧見,愿意誠心誠意關懷另一個人,那么,奇跡便會出現。借由書中兩位主角,我們看見他們各自都成長了,也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面。希望這個故事可以啟發更多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到書本前言的簡介時,我也很好奇一個白人富翁是如何和一個流浪漢建立友誼的,這個流浪漢又有什么地方值得一個富翁與之建立友誼,但是流浪漢身上確實有著值得人去學習的品質。雖然他自己是一個流浪漢但他還去幫助另一個老年殘疾的白人流浪漢,即使那個人三年都未曾感謝過他還叫他“黑鬼”,(丹佛·摩爾是一個黑人,受困于20世紀還存在的美國黑奴制度。)但是他依舊送去食物,幫他清理衛生。這樣的愛與善其實超出了很多人,又怎么可以否定他身上的美好品質。

富豪與流浪漢,這兩個生命幾乎很難有交集的人,卻奇妙地相遇了,并且,這樣的相遇也改寫了他們各自生命的基調——生命的質地事實上無關乎社會階層的高低,但大部分人卻還是迷惑,以至于執迷;無論是在世間的成就感中重復某種生活模式,或者是在失去盼望中自我放棄,都是活在一種生活框架中。

我們的人生或許沒有富豪與流浪漢這般極端,但細細想來,誰不是活在一種框架中呢?而這樣的框架又該怎樣去打破呢?

打破框架的永遠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要努力活出自己。

2017.10.18

坦保羅使徒在寫給歌林多的信上寫道:“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 ,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朗·霍爾與丹佛·摩爾以自己的話語敘述故事,讓你的心弦隨著敘述人的不同而改變,一時溫暖一時痛苦。

這種獨特的雙作者風格,以誠懇率的方式,譜寫出引人入勝而情感豐富的故事,讓人體驗生命的改變。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