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今天是什么日子?
元芳:大人,今天是2016年12月17日,距離2017年只剩14天了。
大人:新年即到,想必該有萬象更新之勢。唯可憐天下學子每逢年關將至都要受期末考試之苦。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大人深謀遠慮,請大人明示。
大人:本官因有監考職責在身,一般是站著看。
元芳:啊?(哇——哇——哇——烏鴉飛過……)
一
哈哈哈,這個小劇場只是開個玩笑啦!
前兩天公號后臺收到留言,說孩子成績不好,所以很不喜歡期末考試,希望能給支個招。這是本公號自八月一日開始運營以來第一次收到粉絲帶有指定要求的留言,所以今天我得認真回答這個問題。
說到“考試”,估計除了標準學霸之外大多數人都會感到痛苦——
2016年6月8日,一名內蒙古高考女生考完語文后就跳樓自殺,女孩稱"我有心臟病沒救了",對民警勸導工作置之不理。此后突然從22層約60米的樓頂跳下墜落氣墊。最終女孩因傷勢過重死亡。
2016年6月24日高考成績公布,當天下午3點,位于合肥市新蚌埠路鐵靜苑小區內一名18歲的男孩從27樓跳下,當場身亡。據知情人士透露,該死者是今年的一名高考生,因考試失利選擇輕生。
……
打開網頁,關于考試不好而痛苦甚至輕生的案例時有發生,高考如此,中考如此,甚至小學生期末考試也“受災嚴重”。所以每年兩個學期末,老師和學生、家長都倍感煎熬。孩子考得好固然皆大歡喜;倘若孩子考得不好,家長就會質疑老師是不是盡心盡力;倘若老師為了幫助學生提高成績而要求嚴格,學生愿意接受還好,不愿意接受就感到老師是“處處跟自己過不去”,簡直是“生無可戀”……
于是,各種途徑的消息紛至沓來,有傳說國外小學生都不考試,有說國外孩子的成績都是隱私家長也沒有權利看分數,還有據說國外孩子天天跑著玩不上課也能摘諾獎登月球活得率真自我,為毛到了咱們身上就不能這樣快樂自由?
不過,面對這些傳聞相信有理性的人都會報以“呵呵”:你知道國外小學生也有作業嗎?你知道國外小學生就得寫論文嗎?你知道國外校園也有霸凌嗎?你知道國外也有失業、兇殺、變態、恐怖……嗎?知道?不知道?這就對了!因為你知道的只是別人告訴你的只言片語,那只是別人想讓你知道的,而話題的全部你并不知道。沒有真正了解一件事,就不要用臆想中的捕風捉影來說事,那沒有任何意義。
二
面對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首先來說說考試到底是個什么鬼——
考試這個詞由來已久。查了一下發現,中國竟然是考試的發祥地,考試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
綿延幾千年的考試制度之所以保存至今還被發揚光大,主要是因為考試是一種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也是目前最為公平的選拔和評價方式。
小學階段,考試的意義在于檢驗、鞏固、促進、磨煉。
檢驗——考試可以檢驗學生通過該階段的學習所達到的知識水平。考試就像是給學生的知識體系進行一次“體檢”,發現哪個“部位”出現了問題好及時糾正。
鞏固——考試前老師會安排復習課程,這時候是考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期,課堂效率最高。經過復習,知識會得到鞏固強化,印象深刻。
促進——考試可以促進學生之間、自己內部的良性比較,形成“同級比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提高”的學習節奏,進而獲得自身能力的進步。
磨煉——無論平時的練習、考前的復習或者考試的本身,都不是故意給學生增加心理和身體上的負擔。學習學習,“學”必須“習”才能夠“得之”,所以,練習和考試固然會需要付出時間和心血,但是這種種磨煉恰是學習的過程!
因此,老師、家長和學生都不要把考試妖魔化,考試不是一張印滿了奇葩問題的卷子然后給年輕的生命一個差評,考試是觀察學生成長的一種方式,考試的目的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三
弄清楚了考試的意義,我們再來思考考試之前老師怎樣帶領學生復習更有效。
復習不是機械地重復課堂教學。如果說考試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手段,那么靠前復習就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一條途徑——復習是為了知識得到鞏固、缺漏得到補充、考試得到成功的體驗。
那么考試之前的復習課怎么上,才能幫助孩子有效提升能力提高成績呢?
一、知己知彼
復習開始之前,老師通常會先給學生做一些摸底檢查,摸底檢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狀況,便于組織有針對性的復習,避免重復講授和無效訓練。
摸底檢查的形式比較常見的有課堂提問、模擬測試、平時的作業質量分析等等。檢查中所發現的學生共性的問題,就是課堂上要詳細重點重復學習的。
例如,一位二年級的數學老師在復習前分析了學生的作業,了解到《長度單位》這個單元學生出錯率比較高,于是就設計了兩節課專門復習。從概念到測量操作,老師都細心地帶著學生們認真溫習,然后再檢測,學生果然大有進步。
又比如二年級語文要學習寫留言條,可是留言條的格式有些孩子總是記不住,老師在模擬測試中發現這個現象還比較普遍,就針對留言條的格式和內容專門進行輔導。通過病文和正確格式的對比,學生們記住了留言條的格式,然后又通過專項練習讓學生找出了留言條內容編寫的規律,如此這般使學生攻克了壁壘。
二、融會貫通
期末考試和平時的單元檢測的不同在于,期末考試要著眼于整本書的教學目標。以小學語文課堂為例,目前我們的課堂大都是以課文、單元為結構單位,一篇課文學完了轉入下一篇課文,一個單元學完了進入下一個單元。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和訓練的能力是呈相對的一個個點狀或塊狀的,沒能形成課標所規定的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的知識網絡。
語文期末復習課則應以課標為指導,對一個學期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和訓練,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和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訓練和提高所規定的能力。
比如課文復習,上課時一般都是讓學生把課文讀懂讀透徹能達到教學目標就結束了,復習時很少有老師愿意把時間再花費到課文中。
其實復習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過程,老師應該教會學生站在一個高度去回顧一個學期以來自己所閱讀的文章。本冊書有哪些課文是寫人的?哪些是寫事的?哪些是說明文?老師應該帶領學生梳理歸納。
“課文是只是一個例子”,那么這個“例子”是要給我們講明白什么事呢?梳理歸納之后相信學生會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
三、查漏補缺
查漏補缺在這里指的是老師和學生雙方都要做的工作。對于學生來說,學生得清楚自己的困難所在,如果是比較典型的共性問題,老師在復習課堂上帶領溫習過就要問問自己現在是不是已經理解了;如果是出錯范圍小的問題,老師沒有在課堂上講,自己一定要去“問”,可以問工具書、問同學、問老師,千萬不要不懂裝懂或者投降放棄,那樣的話問題仍然存在,下次遇到還是問題。
對于老師來說,復習課上查漏補缺是針對自己教學中的缺漏進行的補充,以求得學生對知識點的全面掌握。
由于教師對課文的理解不同,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時教學中,有一些該講的內容在課堂安排中做了“取舍”,沒講是在所難免的。復習的時候可以通過縱向歸類,把缺漏補上。
例如有時課堂上關注了文章結構寫作手法,就沒有時間練習改寫句子了。復習的時候不妨把句子改寫的題型進行歸納,讓學生強化訓練以提升能力。
四、強化拓展
強化訓練指的是針對學生反復出錯的版塊進行不同方式的練習,使學生能夠“熟能生巧”。
拓展訓練則是對知識向縱深方向拓展,適當補充知識的外延。
例如對作者的了解,也許講課的時候對作者僅僅是一帶而過,但是復習的時候要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實現提高,可以讓學生回顧以前還學過這位作者的哪些文章,思考這位作者的文章有什么特點,進而促進學生對作者有更全面的了解。
五、能力遷移
教學上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看起來是矛盾的,實則講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比直接告訴學生知識更重要。
復習的時候,不但要復習“知識”,而且要復習“能力”,使學生能夠用學過的方法獨立解決問題。這方面,數學上的例子比較多,可是語文學科同樣適用。
比如作文。語文新課標規定小學階段每學期要完成8篇習作訓練,可是期末考試的時候作文題目往往會跳出這8篇習作的題目,另給題目要求,所以很多老師覺得作文無法復習。
其實每次作文都應該有寫作方法的指導,完成當次寫作任務只是初級階段的目標,提高寫作能力才是根本目的。
復習期間不妨把這學期所教的寫作方法整體回顧,然后讓學生學會“分析題意——確定中心——選擇材料——謀篇布局”的基本知識,進而考試的時候實現“正確寫作”。
四
看懂了考試的意義,明白了如何上復習課,再回過頭來看考試,是不是心態平和了許多?
是的,不是考試這個制度出了問題,而是很多人看待考試的態度出了問題。
考試的分數固然是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一個參照,但是不應該過于夸大分數的功利性。反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考試分數背后折射出來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問題。
正確看待考試,可以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正確使用“考試”這一法寶,才能更好的實現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