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2 人人合伙? ? ? 王坤(坤哥)? 日更182篇
創始人首先考慮公司的業務規劃,包括未來的商業模式、核心業務節點;然后考慮支撐業務線的合伙人團隊組成,再考核支撐業務發展、團隊建設的資本需求、各階段的資金缺口、資金來源。商業模式、合伙人團隊組成、資金規劃大體想明白了,股權架構的脈絡也就出來了。
股權架構出來了,合伙人團隊方面,一個蘿卜一個坑,各自的責權利能也大致清晰了,創始人就知道該如何與合伙人談進入機制與退出機制了;各階段的資金需求大致明確,具體的,就是根據業務發展狀況,動態地調整和落實融資節奏。
股權架構出來了,你需要什么樣的人、做什么事、做事的標準與要求、可以給到什么的股權與待遇,也大體清楚了,也是一個筑巢引鳳、搭臺唱戲的過程。
分析下小米的創業過程,你就會發現雷軍創業之初就把業務線、人才線、資本線的整體脈絡、股權整體架構設計都想清楚了,所以,啟動非常快,。小米成立之初,雷軍即提出,小米要做鐵人三項:軟件+硬件+互聯網服務。分析小米的8位合伙人背景會發現,這些合伙人和小米的商業模式是高度匹配的。
股權架構設計的難點不在于技術環節,而在于對商業模式、合伙人團隊組成、資金規劃三者的匹配缺乏深度思考,或者說沒有想明白。
比如說,平分股權的問題的癥結不在于技術環節,而在于沒有厘清合伙人團隊組成,是“創始人+創始人”的團隊模式,還是“創始人+合伙人”的團隊模式,更沒有進一步厘清團隊成員的責權利能是什么。比如,如果是“創始人+創始人”的團隊模式,就好比是“曹操+劉備+孫權”合伙創業,誰都不服,都認為自己貢獻大、應該當老大,所以,股權只能是平分,最后的結果多是四步曲:同心同德→同床異夢→同室操戈→同歸于盡。所以,NBA球賽中,明星球員組成的聯隊往往打不過冠軍球隊,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是“創始人+合伙人”的團隊模式,就好比“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所以,劉備從責權利能上就是老大,諸葛亮、關羽、張飛就是各自獨擋一面的合伙人,股權就不可能平均,股權也就很好分了。
做好公司的股權架構,就是做好了筑巢引鳳、搭臺唱戲的準備和基礎,創始人找合伙人、找投資人、找員工,再也不用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