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字,建議閱讀4分鐘。
很多人都在強調“人脈”的重要性,說我們要多結交牛人。結交牛人的前提是要先找到牛人。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牛人都在哪里呢?
托朋友介紹、找獵頭都是很好的辦法,但這僅限于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牛人。對于那些尚未出山、極具潛力的年輕人,我們又該怎么找呢?
為了結交志同道合、極具能力的年輕人,我通常會去參加各種各樣的高校活動,大到諾獎的講座,小到各個公司的招聘宣講會。再整個活動中,我并不關心臺上的人講了什么,我關心的是在最后的提問環節中,臺下的學生們都提了什么問題。
雖然這些年輕人整體上因為年齡的關系相對比較幼稚,問的問題大多數比較單純、比較幼稚,但是時不時地,我也能在現場發現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年輕人站起來跟嘉賓對話、跟嘉賓提問題,并且提的問題十分具有含金量,談吐之間流露出跟他的年齡不成比例的成熟和優秀的氣質。
一旦有這種情況,我便會在休息或結束的時候,去跟那些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年輕人交換電話號碼和聯系方式。通過日后的溝通和交流可以證實,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是很有能力的,并不是只會表演的繡花枕頭。
通過這種方式結交牛人的邏輯是這樣的:
有能力提出好問題=這個人很優秀
人的能力有強有弱,如果有一個辦法可以比較方便的判斷一個人能力強弱的話,這個方法就是看他會不會提出好的問題。
1.能提出好問題的都是牛人
我們在《日課044 | 伸手黨都是在搶銀行》曾列舉過提問之前的自查清單:
- 提問之前盡自己所能了解問題;
- 了解完之后,嘗試動手解決問題;
- 實在解決不了,要匯總之前所有的信息,將其簡潔但完整的告知回答者。
可以說,基于這三條原則所提出來的問題都是“好問題”。而能夠做到這三條標準的人,便具備了牛人的三種基本能力。
首先,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以上三條標準,說明他是一個“不怕麻煩”的人。“不怕麻煩”是成為牛人的第一步。
其次,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提問之前盡自己所能了解問題”,那這個人一定具備搜索信息的能力。什么是牛人?牛人就是可以解決普通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實際上,很多問題都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在動手解決問題之前如果能搜集到足夠多的相關信息,問題往往就被解決了一半。
“了解完之后,嘗試動手解決問題”則體現了一個人的“實踐能力”。觀察一下周圍的“平庸人”你就會發現,他們與牛人最大的差別在于“牛人”做實事,“平庸人”擅長紙上談兵,二者差別的主要原因在于“實踐能力”的強弱。
最后,問題如果還是解決不了,厲害的提問者在正式提問之前會把問題定義的非常清楚。同時告知回答者,問題發生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涉及到什么樣的概念,嘗試過的解決方法等等。這種問題就不再是純粹的“索取”,它更像是“討論”。可以討論的問題,其實是一種“雙贏”。對于提問者來說,自己可以獲得答案;對于回答者來說,通過回答這樣的問題可以獲得能力上的提升。
提出好問題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三種重要能力:
- 搜集能力
- 實踐能力
- 合作能力
有這三種能力的人不一定現在就是牛人,但加以時間他們將來一定會成為牛人。
2.向自己提問
向外人提出好問題固然重要,但提問還有一個更重要、更有效的對象:自己。
面向自己的提問有兩大作用:
- 創新
- 反思
“創新”與“反思”是“向自己提問”的兩個側面,二者不是割裂的,是螺旋式融合在一起的。
“反思”很容易理解,從小我們就聽老師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就是孔子反思自己時所提的三個問題。
那為什么說“提問”還有促進“創新”的作用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創新”是怎樣的過程。在很多人的眼里,“創新”是靈光一現的那一刻。這沒錯,但這句話說的沒有什么價值,“靈光乍現”這個詞沒人說得清是什么意思,真可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不過現在,科學家對于“靈光乍現”有了全新的理解。所謂的“靈光乍現”,只不過是大腦中不同的知識模塊之間發生了全新的鏈接。
這種鏈接可以是“跨領域”的,也可以是“同領域”的。但是不管哪一種,其本質都是對過往的知識進行重新的“組合”,而提問是最好的組合工具。當你思考一個重要的、全新的問題時,你的大腦里就在創造、組合、重新產生新的鏈接,這讓你變得更聰明,而創意就從新的回路中產生了。
舉個例子,優步(uber)最早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上班時間總打不到車?”,出租車公司的習慣性回答是高峰期嘛,車不夠正常;而優步創始人的思考是,為什么路上還有很多空的車沒有人坐呢?通過提問,優步把“出租車”和“閑置的私家車”兩個概念連在了一起,從而做出了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獨角獸公司。
所以說,“提問”是最好的組合方式,是大腦里的搜索引擎。好的問題也是很多偉大公司的開創和轉型之路。當你提出這些好問題時,大腦中的鏈接就開始發生。答案會自己浮現。
3.知識總結
- 牛人的三種基本能力:搜集信息、實踐能力、合作能力,都可以通過“提好問題”來體現;
- 向自己提問可以起到“創新”、“反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