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丹尼爾·卡尼曼,1934年出生在以色列。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及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他是位格外令人興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現今在世的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卡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本書就是他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斷集大成之作。
閱讀的起因:
泡在藏龍臥虎的易效能里,有緣進了潘昱教練的閱讀群,并受群里伙伴的召喚,加入了《思考,快與慢》閱讀打卡的行列。知道這部書的出名,也了解了讀這部書的挑戰--為期21天的讀書活動,押金210,1天不打卡押金全部充公。這是我參加過的最有挑戰的讀書活動,試著逼自己一回,和57位伙伴一起,在潘昱教練的帶領下,把這本難啃的理論性強并且是燒腦的書終于讀完了。成就感爆棚!
讀書的感受和收獲
因為這是本燒腦的書,起初的時候每天要花2個小時讀書,讀到深夜還沒有找到感覺,一知半解地艱難完成打卡。每天潘教練畫龍點睛的拋出預設問題,布置打卡作業,之后適時的點撥指引,才慢慢放下焦慮,就權且保留讀不懂的地方,同時借鑒群里伙伴優秀的打卡,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至于對這部大作的理解,大家普遍認為沒有反復閱讀是無法參透的,以下是我初步的閱讀總結,基本是我感興趣的知識點,就當給自己做個梳理,也給未讀這部大作的伙伴們一個初步的了解。作為自己,待以后重新讀的時候,相信會有不同收獲。
第一部分、系統1和系統2
這是大腦中的兩個系統,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的狀態,它產生直覺;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比如復雜的運算。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它是有惰性的。兩個系統各司其職,各有千秋 --系統1遇到麻煩,系統2出面解決。
“懶惰是人類的天性”,隨著熟練度增加,大腦付出的努力就會減少。普遍的“最省力法則”不僅適用于體力活,還適用于我們的認知行為。如果達成同一個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人們往往會選擇最簡單的那一種。在經濟行為中,付出就是成本,學習技能是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通過瞳孔的變化,可以讓我們知道大腦所作出的努力程度。
脫口而出的錯誤答案:不要費力去思考,憑直覺做做看:球和球拍共花1.1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問球多少錢?這道貌似簡單的題目,哈佛、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的50%的學生給出了直覺性的錯誤答案。從中可以反映出我們對認知錯誤的敏感度高低。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見,慢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
意志力是屬于系統1還是系統2?當心流產生的時候,無須作出意志力或者努力就可以達到忘記時間,忘掉自己,這種愉悅感讓人心生向往。因此,提升自控力的最好方法是激發其發自內心的吸引力來驅動行為。
啟動效應--看到一個詞,人的思維就會立刻產生變化,同時,很多相關詞匯會被激發出來。比如“喝----湯”,“運動---場”,這種現象就是啟動效應。常見的點頭搖頭的動作也會影響我們同意或者反對的行為,不管你是否意識到。
光環效應--喜歡(討厭)一個人,就會喜歡(討厭)他的全部,即便你沒有觀察到的,這種傾向就是光環效應。這個就解釋了生活中的偏見。光環效應也重視順序,因為光環效應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被消除掉了。你聽到電話/收音機里的一個優美的聲音,就會想對方肯定也很美。比如我們面試候選人,如果他五官端正,舉止穩重大方,我們從內心會更傾向于他。
為什么系統2會出現惰性并難以做到延遲滿足?因為對系統2有高需求的活動需要自我控制,而發揮自我控制力既有損耗有很枯燥,自我損耗會喪失一部分動力,神經系統消耗的葡萄糖也比系統部門要多,所以會產生惰性。同理,延遲滿足最主要的是控制注意力,吧注意力從誘惑物上移開,也是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的。由此可見,我們身體需要甜食來幫助我們提升自控力。
第二部分:啟發法與偏見
錨定效應--一旦你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錨定效應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在雙十一打折季,我們會想好會買大概多少價值的東西,一般也不會超過,比如我們給自己設的每天幾個青蛙-完成的任務,基本上也不會有偏差。暗示也是一種錨定效應。比如有一位老司機來辦理辭職的離職手續,因為干了十來年,就這么走感覺很怨,抹著眼淚來談可否有補償金,我也誠懇的表態,辭職走是不會有補償的,但是暗示公司是記得他的良好表現,最終給他申請了一份紀念品,員工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禮物和現實,感謝公司,向我們表示他也是希望臨走一吐為快,最終愉快地走了。
意識到偏見不光有利于團隊關系的容器,而且能使夫妻和睦相處嗎?的確,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就會刻意避免讓偏見產生結果,因而會改善各個合作關系,包括改善夫妻關系。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例子:我一直有偏見認為先生不愛學習,老是看劇玩手機游戲,甚至還會產生對他的鄙視。他也不理會我甚至對我外出參加學校活動照顧不到家很有微詞。意識到這點,我會留意開班會,小組會是,把手機放免提,讓他也感受 一下我們組和班級的高能量和大家的學習熱情和成果,平時一起做家務時播放樊登讀書會中很好的書一起聽。潛移默化下,他也樂意一起聽,有時還關心起具體的問題和人物來。我們能夠有同頻,關系也就更融洽了。
回歸平均值 -- 這是個有趣而深刻的問題。之前我們認為,對良好表現的嘉獎比對于錯誤的懲罰更有效,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被表揚的學員可能會表現糟糕,懲罰反而會促進他們進步。其實我們不知道,回歸平均值的意義,作者說,這個不亞于發現萬有引力。因為所有的表現最終會回歸平均值,而不是因為你表揚了或者批評了產生的結果。對我的啟示,我們的孩子或者是員工,就是缺少贊美和表揚,因為我們怕一表揚就會翹尾巴,反而覺得嚴厲是對的。當我們了解了這個深刻的道路,我們就會選擇正確的方式。
第三部分 過渡自信與決策錯誤
為了避免后見之明,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允許自己充分揭示世間事務的不確定性,不要受光環效應的影響,也不要試圖用因果關系來解釋觀察到的結果,承認運氣的決定性力量和回歸平均值的不可避免性。
專家的直覺可信嗎?把復雜的思考過程訓練到自動化,就產生了直覺,也許意識層面還沒傳遞到,潛意識層面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在某方面的訓練越多,在這方面的直覺也會越準。射擊冠軍,或者足球健將,他們在射出的那一剎那,憑的就是直覺。所以直覺可靠不可靠,關鍵還是看你所能到達的境界。 直覺的有效性,取決于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于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并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而放射科醫生就沒法得到他們診斷結果的反饋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單一的直覺判斷。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復雜緊急,可采用專家的直覺判斷。
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 樂觀主義者會因為過度自信而付出巨大代價,大部分人都相信自己比別人有著更為理想的特質。大型企業的領導有時會在投資巨大的并購上下很大的賭注,因為他們錯誤的認為自己比該公司現任管理層更好地管理其資產。股市一般也會對此作出反應,兼并公司的價值會降低,因為經驗表明,兼并大型公司的努力失敗的概率往往大于成功的概率。那些兼并公司的高管們只是沒有他們想象中那么有能力罷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性情樂觀的一個好處是它使我們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帶來積極的氛圍并能促使其他成員齊心協力地達成目標。并且,根據吸引力法則,積極的能量會吸引積極的能量匯聚。即使大多數風險承擔者最終總是收獲失望,但那些因樂觀而承擔的風險企業家毫無疑問都會為激發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力作出貢獻。這就是樂觀主義的兩面性。
第四部分 選擇與風險
前景理論的核心內容有三個認知特征,這三個特征值金融狀況評估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感知、判斷和情感等許多自動過程中也很常見,它們應該被看做是系統1的運行特征。第一個特征:評估與一個中性參照點相關,這個參照點有時也被視為“適應水平”。比方說,你的同事獲得晉升或者得到獎金。高于參照點的結果就是所得,低于參照點的結果就是損失;第二個特征:一直降低敏感度的原則在感覺唯獨和財富變化評估活動中都是適用到。900美元和1000沒有直接的主觀差別比100美元和200美元之間的差別小得多;第三個原則是損失厭惡。當我們對盈虧進行直接比較或權衡時,對虧損的反應比同等數量盈余的反應要強烈地多。
稟賦效應? 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個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比如我們單位有一些長期臨時工,因為工齡比較長,有些已經超過10年了。公司有時候會有正式工的崗位公開招聘,那些人就不愿意考慮,因為工齡意味著補償金,一旦擁有這個,讓他放棄既得利益而選擇從頭開始,哪怕是正式工的誘惑,他們也不見得心動。
為什么斷舍離那么難?因為曾經擁有的心愛的物品,當你要把它們拿走舍棄時,根據稟賦效應,就會感到非常的痛苦,多一些這樣的行為,就像是跟自己的內心在斗爭。
被過分關注的罕見事件? 最近,最博人眼球的就是成都飛拉薩的飛機前窗飛掉,飛行員冒死成功迫降的事件。因為這個,你會減少或者避免坐飛機嗎?記得這次帶父母坐長江郵輪游三峽,準備去的時候,就有人提醒我長江輪安全嗎?大家還記得那個翻掉的輪船。當某個罕見事件特別吸引你注意力時,這個事件就會被過高權衡。當前景的的明確描述時,注意力就一定會分散,過多關注(耶路撒冷的大巴),生動的畫面(玫瑰花),具體的描述(1000中的1),以及明確的提醒(以描述為基礎作出選擇)都是引起過高權衡的原因。當畫面感越強,決策權重就越大。比如即使在日本,海嘯也很少發生,但是海嘯在我們頭腦中的畫面非常生動形象,游客也因此會高估海嘯發生的可能性。
第五部分 兩個自我
過程忽視和峰終定律?? 峰終定律指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記憶僅限于高峰和結尾,事件過程對記憶幾乎沒有影響。高峰之后,終點出現的越迅速,這件事留給我們的印象越深刻。(作者因這個認知獲得諾貝爾獎)? 我所經歷的鋒終定律事件就是去年3月-4月的28天參加的減脂營活動,總共減了10多斤體重,衣服的尺碼也減少了一個,同事們感到非常的驚訝。我對此也是津津樂道,逢人就介紹方法。這個感受太好了,因為沒有反彈,反而身體狀況是最好的,連內臟脂肪也下降一檔。但是,在28天里面每天稱重食物照食譜吃,拍照打卡,辛苦鍛煉,不能吃甜食,這些辛苦事就不再提了,仿佛沒有發生過直接有這個結果似的。
幸福是什么?因為讀書群里之前一起共讀了《象與騎象人》、《幸福的方法》、《小王子》,但是我都沒有參與,唯獨聽過樊登讀書會的《心流》,這部書里也提到過心流。這種全身心投入的狀態被米哈里稱為心流。心流是藝術家在創作是,人們在被電影和書籍或是填字游戲,甚至在吃一碗面時深深沉浸其中的美妙感受,深深吸引時的一種狀態。人們處于這種情景時,往往不愿被打擾,這就是一種幸福的狀態。當我們發掘出屬于自己心流的方向時,也就是找到了幸福之路吧。
全書在最后的章節深度探索了本書所述的三個區別,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古典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自主的系統1和需費腦力的系統2,這些區別,還談及了有價值的閑談的好處,以及耐心內容有助于提升判斷和自行決策的效能。
以上是我對這部大作的整理和自己的一些認識,在整個梳理過程中,不知不覺對當初打卡時的不確定點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是讀一遍是不夠的,尤其是對經典大作,我們是要反復的翻閱才能獲得大師的精髓。
最后,正如我第21天打卡記錄上寫的那樣,因為有57個伙伴的陪伴,有潘教練的適時介入引路,才能讓我們堅持下來,感恩有這個團隊。讓我們稍事休整,再整隊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