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六分享群正式開啟了晨讀模式,第一本書是成甲老師熱賣的《好好學習》。兩日內小六老師領讀了目錄、引言和第一章節。下面就根據小六在群里介紹的閱讀方法和自己的實際經驗來談談這兩日的學習感受。
Step one:向自己提問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列出了5個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讓我感覺更有針對性讀起來效率更高,還能在復習時自測了解程度,給自己打分,復習起來也能直找問題根源,刻意為之。
Step two:key list
列出一個key list,將作者反復提到的詞語、覺得想要更加深入理解的關鍵詞匯總在一個便簽上,這樣方便閱讀時更快找到同類內容,也便于在讀后擴展更多信息。
Step three:看目錄,找自HIGH點
按照小六老師的領讀方式,第一天我閱讀了目錄及作者自序。用熒光筆在目錄頁標記出了自己感興趣和不理解的章節,對于不懂得地方標記上疑問,等到讀完后在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將問題回答出來。對于重點閱讀章節我也會在讀完后立馬用自己的語言去復述概念,寫在目錄位置,方便以后查找。
Step four:閱讀作者序言
小六老師說,作者序言是一本書的精華所在。它基本上解決了哲學的三個問題“why”、“what”、“how”,即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主要觀點想闡明什么問題、書的大概框架是什么怎么去布局的。
所以在這一節,我勾勒出了很多重要的知識點,把作者提到的一些看似新的觀點用自己平常用到的詞加以解釋,整個閱讀就順暢很多,雖然還有很多專有名詞不理解,但我大致知道了接下來閱讀的方向以及我是不是作者的受眾群。
Main point
知識
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信息→知識→能力)
臨界知識
能夠更廣泛、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基本規律(先洞察再應用,競爭力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學習的深度)
學習三目標:
- 解釋問題(看到問題的本質并能描述出來)
- 解決問題(看到方法并能運用)
- 預測問題(看到共通的特性,即方法論和普世規律)
認知三維度:
- 數據管理維度(建立自己的Google體系、方法)
- 信息管理維度(運用各個知識點去解決相應問題)
- 底層規律維度(方法論和規律)
成甲小實驗-如何寫一篇營銷文案
建立信任(問題實質)→構建信任(解決辦法)→心理學 (方法論運用)
歸根結底營銷文案最根本的指導方法是心理學
深刻理解問題的實質,然后用能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問題。
本書四模塊:
1.知識不一樣(2/8法則)
2.底層思維
3.如何運用
4.構建自己的臨界知識
Step five:章節閱讀(一)
做完了上述工作,接下來正式閱讀就拉開了帷幕。因為要照顧到不同層次小伙伴的需求,所以在領讀的過程中并沒有單人分散主題閱讀,小六老師把知識的骨架拎出來配上淺顯易懂的“游樂園”理論,用自己的理論體系把每一章節都串了起來。
這一章值得學習的有以下幾點:
Main point
- 認知深度是核心競爭力
- 有認知深度的人往往可以跳出問題本身去思考更普遍的情況。
- 結構能力的鍛煉是提升認知深度的不二法門。
為什么大多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因為一直把時間花在“技術效率”,忽略了“認知效率”哪些知識值得學?
專注某個領域,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而不是廣撒網。
一生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
(1)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
(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
(3)通用必休課:結構能力;
我的能力圖譜VS學習之后更為系統分類后的圖譜
上周自己練習畫了一張能力圖譜,用了五個維度去分析,想要找到自己適合發展的方向,但感覺維度之間顆粒度不一致,無法一下找到可以去努力精進的方向。
第二版能力畫餅把學習劃分為三個級別,這樣對應就直觀了解到哪一部分該加強,離熟練運用臨界知識還有多遠。
啟示:
- 好東西要善于包裝,好的理論也是一樣。
- 跳出位置框架,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
- 讀書-筆記-作業-復習-導師指導,領讀就是一
個刻意練習的過程,越是“難受”,越證明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