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
全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導各地做好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治理工作,現就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通知如下:
一、? [endif]根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的規定,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對涉及以上學科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進行的校外培訓,均列入學科類進行管理。
二、? [endif]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
各地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審核把關,加強日常監管和監督檢查。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國家會出此文?
凡事有果必有因,此次國家痛下決心,整頓校外培訓行業,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
一、 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叢生
在我國的教育培訓系統,是由公辦、民辦、校外培訓三部分組成。
在國外,課外培訓被稱為“影子教育”,是課堂教育的補充,比如公辦學校內對藝術方面的教育投入力度不夠,或者是有些學生實在因為自身能力問題,跟不上學習進度,便可以通過課外培訓機構來完善。“影子教育”是為了滿足公辦教育需要而開展的。
而在我國,課外培訓系統卻有“反噬”的現象。在資本的運作下,校外培訓機構大打廣告,制造焦慮,并高薪聘請公辦學校的優質教師,為學生補課。
此外,校外培訓機構使得中國孩子培訓年齡下沉,比如對2至3歲的兒童,進行思維訓練。這些學齡前教育,嚴重綁架了公辦學校的教育,惡化了教育狀態,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更令公辦學校的教師不知該如何開展教育工作。
二、 課外培訓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以及家庭的經濟負擔
校外培訓機構為了盲目擴張市場,拼命燒錢打廣告搶占市場份額,而這些廣告費都是由學生的家長們來承擔。在資本快速逐利的本質面前,校外培訓機構往往無法真正靜下心來,提高自身的教育質量,而是一味地野蠻生長。
此外,由于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質量有待商榷,孩子們的成績非但沒有提高,學習壓力反而增加了不少,有些學生甚至因過重的學習任務,反而降低了思維的帶寬,本能地厭惡學習,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也就是說家長們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孩子的學習效果反而大打折扣,于是家長們擔憂孩子的未來,會投入更多的錢,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
三、 違規現象頻發
許多教育專家提出:要達到真正“減負”的目的,就是要取消“唯分數評價論”,以及“超綱”的頑疾。在公辦學校的考試中,試卷的最后一題是奧數題已經不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了,這是否是倒逼學生們去參加課外奧數培訓,我們不得而知。
這些頻發的違規現象,讓孩子們只能跟著考試的“指揮棒”,無奈地走入培訓機構的大門。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主要原因外,還有其它原因,我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校外培訓機構的整頓,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尤其是當下國家推出“三孩”政策,教育公平、素質教育、為孩子減負等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于是,國家在這個關鍵節點,提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
那么,在“雙減”的政策下,未來的教育該如何走呢?
未來的社會日新月異,尤其在人工領域,《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直接豪言:“在20到30年之間超過50%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到底該教什么,學生到底該學什么,是擺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無法回避的問題。
其實,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關于每一門課的知識點,你只要在網上搜索,就能找到最好的資源,講得絕對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因此,老師的教育功能應從以前的備課,傳授知識,轉變為根據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積極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們全面發展。
除此之外,教育更多的應該以人為本,讓學生能學有所長,學以致用。比如,學習數學可以研究數學的思維,將繁瑣的計算過程交給計算器來做。
總之,我們要圍繞學生們的特點,時代的脈搏,讓學生除了能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外,也要讓學生積極地融入社會,去利用假期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這樣才能令學生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祖國未來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