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象和我聊起對于世界的理解,他說我們探索世界就是在盲人摸象,會有三種結果
1.沒猜中摸到的部位
2.猜中了摸到了的部位
3.摸到的部位很大
我的內心os:???猜中?摸什么?什么部位?大?你在說什么為什么我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就看不懂?
他解釋道:部位是摸到的結果。
然后問我,那么到底猜中了好還是沒猜中也無所謂呢?
我:……你在說什么???
思考很久為什么我會聽不懂他在說什么,覺得可能是下面的原因:
我們的語言是基于共識之上的,比如說我說貓的時候,你知道我是在說一種毛茸茸的喜歡在夜間行動的動物。
然而這還只是語言的基本構造,詞匯的理解。為了準確表達一句話的意思,還必須建立語言規范。比如當我在說“貓在跑”,你得知道“貓”是一個名詞,“在”是一個動詞,“跑”是一個動詞。這句話里,“在跑”是對于貓的修飾。你才能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語言規范也不是隨意編排的,語言作為外界的鏡像世界,它所描述的也要符合外界的規律。“吃”是一個動詞,表示一個動作,動作一定會有一個發出者和一個接收者。所以它后面一定會跟一個名詞。“貓在吃美”,“美”是一個形容詞,這句話所表示的場景不可能發生,所以不符合語言規范。
這個時候,我之所以不理解我對象在說什么的原因就很明顯。我們對于“盲人摸象”有著共識,都知道這是表達我們對世界一無所知,只能通過對外界的摸索才能了解世界。但他說“沒猜到摸中的部位的時候”,我們就失去共識,我不知道他說的部位是誰的部位。如果按照我之前對于盲人摸象的理解的話,那么就是世界的部位。而世界沒有部位之分,所以這句話不符合語言規范。
所以我就不明白他在表達什么。
大多數的歧義也是由此而生的,比如說我在說你是不是醫盲的時候,我說的醫盲是指對于醫學知識不了解。而別人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是我對于他的人身侮辱。于是覺得我刻薄。而我如果說你對于醫學知識的了解有點少,那么他就不會理解錯我的意思。
最后,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別人知道你說的是什么就能避免大數的溝通障礙,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