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跟大家聊一聊一個日常生活中習(xí)以為常,卻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的話題——抱怨。你身邊有沒有特別愛抱怨的人呢?或者更可怕的是,你自身就是一個愛抱怨的的人?
抱怨使人們獲得了暫時的心理慰藉,仿佛把不愉快抱怨出來,它就不存在了。抱怨總是悄無聲息地潛入你的生活,然后慢慢腐蝕你,并且不易察覺。殊不知,抱怨是種病。比起拖延,抱怨才是人們最應(yīng)該戒掉的惡習(xí)。關(guān)于抱怨,有幾個真相你需要知道。你也許會覺得觸目驚心,可它們卻是無比真實。
真相一:抱怨無用,它并不能改變你的生活,卻會讓你放棄掙扎
琦琦是我的大學(xué)室友,研究生畢業(yè)后,她選擇了留在北京,成為了某基層社區(qū)的公務(wù)員。畢業(yè)4年來,室友們每次微信聊天,聊得最多的話題無外乎就是房子、車子、票子,和男人。起初,群里很熱鬧,大家都會各自談?wù)勛约旱慕鼪r。每當(dāng)聊到工作時,琦琦都會吐槽自己工作內(nèi)容多么無聊、工資多低、基層工作多復(fù)雜、群眾多么難以應(yīng)付。大家一開始還安慰她,鼓勵她,為她出謀劃策,謀取出路。可時間一長,她每次說的都是那套,除了吐槽和抱怨,你聽不到她說什么正能量的事,仿佛全世界只有她一人最慘。我們每次叫她再努力復(fù)習(xí)下公務(wù)員,考個更好的崗位,或者把專業(yè)拾起來,跳槽到企業(yè)去。她的反應(yīng)都是這件事是不可行的,抱怨這樣做她要面臨怎樣的困難。久而久之,大家聽到她的抱怨,再也不愿回話了。而她,4年過去了,依舊做著自己厭惡的工作,而且很可能,一輩子就這樣了。
這就是抱怨的力量,它對于事情的成功沒有任何作用,卻是失敗的天然沃土。抱怨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絲毫改變,只會給你虛假的心理安慰。可怕的是,這種安慰,會扼殺你內(nèi)心的激情與動力。某件事你放在心理很不舒服,你抱怨出來了,心理就舒緩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條件反射,一遇到問題就抱怨,以為抱怨能夠為你解決問題,而不去做任何實際的努力。你最終放棄了掙扎,真的永久活成了你抱怨的那個樣子。
就如心理學(xué)研究曾指出的那樣:
說話,對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大腦重塑”的過程。我們每個人都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們向別人描繪的那個樣子,直至成為那個樣子。
真相二:你抱怨的不是環(huán)境,也不是別人,而是無能的自己
人類有天生的心理防御機(jī)制,我們在失敗時更傾向于歸因于外界,而不是自己,抱怨就是向外歸因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我們在困境中會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文化,殊不知,我們抱怨的其實就是無能的自己。就如上文中的琦琦,她抱怨基層工作的苦、累、煩,其實她更厭惡的是那個膽小懦弱的自己,是那個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自己。
承認(rèn)自己的無能,很痛、很難,所以大多數(shù)人才會心甘情愿活在抱怨的虛假世界里,不愿睜開眼睛看看真實的自己。
真相三:抱怨是一種傳染病,珍愛生命、遠(yuǎn)離抱怨
相信大家一定都深有體會,一群聊天的人中,只要有一個人開始抱怨,那么整個聊天很快就會變成吐槽大會,完全沒有任何營養(yǎng)。我會自動將身邊的朋友分為兩類,愛抱怨的朋友和不抱怨的朋友。跟愛抱怨的朋友聊天,我會天然的豎起戒心,一旦對方開始抱怨,我就會馬上借口終止這次談話。這并不是自私,而是對彼此負(fù)責(zé)任。我聽了他的抱怨,既不能幫助他走出困境,自己又受到他負(fù)面情緒的影響,并且還會助長他的抱怨,變相地阻止了他為解決問題而采取行動。
對于自己,我也要求絕不向他人抱怨。因為肯聽你抱怨的,一定是你的親人或要好的朋友,你又怎么忍心把自己負(fù)能量傳給他們,拖累他們呢?
同戒煙、戒酒一樣,抱怨也是急需戒掉的惡習(xí)。我的做法是,給自己建立一個提醒機(jī)制,一旦他人或自己開始抱怨時,就要及時警惕自己,盡快從抱怨的情境中走出來。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將自己每天抱怨的次數(shù)記錄下來,相信我,你一定會震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