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新的一年又拉開帷幕。作為中國傳統的最為盛大的節日,家家戶戶必定是極為重視的。不知是否因為漸漸長大,還是那份期盼越來越少,春節越來越像一個假期,而并非以一個節日的意義而存在。但是那些越來越遠的小吃,卻永遠是春節里那抹動人的記憶。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特別的吃食。幼時并沒有現在如此多的花樣,也不是隨處都可以買得到水果零食,所以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必定會準備一鍋熱滾滾的油,俗稱“動炸”。滋溜溜的冒著熱氣,白白的面團擰成蝴蝶到的形狀,丟下鍋在油總翻來翻去,我們一群小孩在旁邊饞的口水一地。剛出鍋就猴急的伸手去抓,一個個燙的齜牙咧嘴、上躥下跳,卻仍舍不得放開手中的美味。金黃色的外殼,酥脆的口感,撒上磨成細粉的白糖,春節必備之“串串”新鮮出爐啦!
還有一種美味也是經久不衰。學名叫麥芽糖,俗稱“糖稀”,它是另一種零食“米果子糖”制作中必不可少的成品之一,這個我們稍后再說。將冰糖和涼水在鍋里一起先大火煮化,再文火慢慢熬,慢慢攪拌,直到色澤變黃,鍋底起泡。熬好的糖稀非常稠,吃起來也是非常講究的。我們最通常的就是用一根筷子,像轉棉花糖一樣將糖稀卷成紡錘的形狀,俗稱“卷雞腿”,然后再用另一根筷子將“大雞腿”卷成“小雞腿”,就可以安心享受美味啦!
在菜油還很寶貝的時候,一般人家是不會有串串這樣的吃食的,所以,另外一種零食應運而生,好吃又不貴的“米果子糖”,有點像今天的米老頭家的東東。米果子糖的做法也很簡單,除了上面提到的糖稀,還需要一種像爆米花一樣的泡米。在炸米花糖的地方,一般都會有泡米賣。也會有人挑著工具,走街串巷的吆喝。放一把米在一個封閉的紡錘狀的鐵器里,在火上一邊加熱一邊翻滾,“砰”的一聲,嚇得人一蹦三尺高,泡米的香味就迎面撲來。將泡米、花生和糖稀一起和勻,再平攤在容器里,瀝干之后切成長方形,泡米的酥脆,花生的香味以及糖稀的甜膩,交織成記憶里心心念念的美味。
紅薯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什么時候,怎么做都可以吃,都好吃。現在最常見的是烤紅薯,但是在春節期間,它又衍變成另外一種小吃—苕片兒。制作方法也很簡單,一般就是將紅薯切成條,放在油鍋里炸。但是這個火候的控制,就得看女主人的廚藝功底了。所以,往往哪一家的苕片色澤金黃,口感酥脆,這家的女主人肯定會被大家嘖嘖稱贊。現在常見的還有風干的紅薯片和紫薯片,口感要相對細膩很多,且不油膩,適合中老年人食用。
現如今瓜子已經成為春節喝茶聊天打牌之必備零食,我的記憶里,有一樣東西,在瓜子風靡之前,成為我們爭相哄搶的吃食。南瓜籽顧名思義,就是南瓜的種子。在南瓜熟透之后,從瓜瓢里掏出囊和籽,拍在墻上風干,待風干后取下,放鍋里翻炒至顏色微黃。南瓜籽籽小皮薄且易碎,對一般人來說,剝南瓜籽像是兩只手掐架的任務,無論如何也分不出勝負來。但是對于我們這種小屁孩來說,搞定南瓜籽,so easy!先在頂部嗑開一個小口子,然后用手從頂部慢慢剝開,一顆完整的南瓜籽就出現啦!
到底有多少種小吃,一時半會,我還是真是難以說清。但是這些難以言說的味道,成為民俗文化里,必不可少的印記。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自制手工式小吃已經逐漸退出春節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隨處可見的干果餅干巧克力。無所謂哪種好或者不好,只是始終想念著,守著媽媽炸串串,困極了也舍不得去睡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