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持續的幸福是病態的

人們對幸福的定義過于苛刻。

導致容錯性非常低。

這也是一種社會管道化規訓。

在多數人的潛意識中,對幸福的定義來源于對各種原生匱乏的滿足感。

由于多數人無法思維模擬未真實體驗的情感和情緒感受,這種滿足感,是處于匱乏者角度刻奇幻想出來

的預期,而不是客觀實現后真正能獲得的情緒價值。

前者(刻奇)往往與后者(現實)的強度和性質有非常大的區別。

比如,日本知名導演北野武 老師在落魄時,曾經非常憧憬擁有一輛超跑,并刻奇想象了了很多超跑帶來

的情景和幸福,但當他發跡之后,買了跑車,發現身處這些情景之后,并沒有那么開心。于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

讓朋友開著超跑,自己打個出租車跟著后面看,然后跟司機說,那是我的超跑,好看不??

這就進入了一種常見的范式:

對當前稀缺的滿足渴望,構建了對幸福的錯誤想象;而稀缺的被滿足,帶來的是短期的情緒受益,長期的無聊感和意義喪失。

而多數婚姻也是如此。

在進入婚姻之前,對婚姻的各種刻奇想象、超我責任、儀式感感動等等,有很高的預期,但在長期生活中,對這些的經營會導致情緒閾值越來越高,而遇到挫折時,挫敗感非常大。

于是在婚前本不在乎的雞毛蒜皮,在婚后都可能變成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另外,婚姻如果經營不當,還會帶來邊界感 喪失和強耦合的情緒綁定,家庭成員可能喪失隱私空間和情緒回復情景,從而導致長期不間斷的情緒失血和猜疑鏈 。這會形成新的枷鎖。

在幸福的話題上,除了刻奇和超我帶來的苛刻以外,人們可能必須意識到:

①持續的快樂是不健康的,會導致情緒的閾值不斷提升,甚至會影響到無法面對負面反饋,對很小的挫敗耿耿于懷,

會導致維持情緒穩定的金錢成本和精力投入劇增,最終無法維持崩盤

②更健康的方式,是允許情緒周期的變化,認識到快樂只不過是一種1 情緒正常閃爍的信號,也需要其他信號的體現,通過挫折和負反饋 來調整閾值,通過擴張自己的世界感知,來增加不同種類的情緒來源,

從而在新領域獲得低閾值與情緒價值的高性價比。而不是,將所謂的幸福寄托在單一的賽道。無論這個賽道是家庭、工作、賺錢還是戀愛或者是其他。

3,對于幸福的刻奇和期望,要進行理性的矯正和相對完善的調研比對,決不能相信文藝作品中的理

想情景,不要相信刻意的幸福和套路,也決不能綁定特殊的傳奇性(小概率事件)以及特殊的人(大概率有心理癥或人格障礙

風險)。

僅供參考,好的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