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熬過這段「在黑暗中的攀巖,人生從此不再黑暗」》中,我們與大家分享了一個認識:
孔子說他“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這中間的十五年,是孔子「在黑夜中的攀巖」的十五年,這一攀,他攀了十五年!
就有敏感的博友來問,按照你這樣的認識,“三十而立”的“立”好像又有了與以往不同的解讀。
我們以往對“三十而立”的“立”都解讀為“成家立業”的“立”,水平高一點的,解讀為“精神獨立”的“立”。
嚴格的說,前面一個解讀,與孔子的“立”半點關系都沒有,后面一個解讀,有那么點兒意思,可離孔子的“立”還差得挺遠的。
孔子“三十而立”的“立”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們得從“立”字的造字本意上,去認識。
見下圖:
上圖,左邊這個古漢字是“立”字,上圖,右邊這個古漢字是“天”字。
這兩個古漢字所使用的造字元素是相同的,一個“大”字+一個“一”字。
在古漢字中,“大”字是一個人的四肢向四周伸開的象形,其含義更接近于我們今天“人”的概念,而不是“大大小小”的“大”的意思。
在古漢字中,“一”字,特別是這種一短橫的“一”字,不是表示數量的“一”,而是表示某種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制約人類世界的“道”。
按照古漢字「上、下結構」表示一種主從關系的原理,道在人之上,就是“天”字。道在人之下,就是“立”字。
于是,出大事了!
道(一)在人(大)之上,這個好理解。道是制約人類世界所有一切的神秘力量。
可是,這個人(大)怎么能跑到道(一)的頭上去,還把道睬在了腳下。難道人還能制約道嗎?
人當然是不可能制約道的。
“立”字,這個人(大)在道(一)上,是表示:這個人真正找到了“道”,是人在道中的意思。
放到孔子《中庸》的語境中來看,就是君子在尋求“修道之”的過程中,真正找到了“道”,真正開始了“修道之”。
學習中庸之道,大致可以分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只是聽別人說道,看別人演道。自己有了求道之心,可是并不能真正認識到「何為道」,也不能真正認識到「如何修道之」,這個階段,就是前文說的「在黑夜中攀巖」。
中庸之道的學習,很像是學習內家武功,你把功夫原理、口訣記得清清楚楚、倒背如流,把師傅伺候得再好,也是學不會的。
即使是天天苦練,也不一定能練得出,甚至練一輩子也不一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內家功夫。
學習中庸之道也一樣,感知自己的意識空間,建構意識影像,學會用內思(慮)思考;恢復元神的自我意識;感知到自己的心,才能把心一沉到底。
所有這些,說起來并不難(在孔子那個時代,說起來也很難),但是要學習者自己真正感知到、并做到,這可非常不容易,別人也幫不上任何的忙,只能靠自己的體悟,這種體悟的過程就像是在黑夜中攀巖,寂寞、迷惑、沒處發力。
后一階段,是真正認識到道,也知道如何“修道之”了。從此之后,可以真正地去“修道之”了。換個說法就是入門了。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其實就是他“修道之”入門了。后面的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都是“修道之”進階的不同階段,已經不可能脫離修道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