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十而立的“立”,真正站進了「命運高分通道」的門內

在前一篇《熬過這段「在黑暗中的攀巖,人生從此不再黑暗」中,我們與大家分享了一個認識:

孔子說他“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這中間的十五年,是孔子「在黑夜中的攀巖」的十五年,這一攀,他攀了十五年!

就有敏感的博友來問,按照你這樣的認識,“三十而立”“立”好像又有了與以往不同的解讀。

我們以往對“三十而立”“立”都解讀為“成家立業”“立”,水平高一點的,解讀為“精神獨立”“立”

嚴格的說,前面一個解讀,與孔子的“立”半點關系都沒有,后面一個解讀,有那么點兒意思,可離孔子的“立”還差得挺遠的。

孔子“三十而立”“立”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們得從“立”字的造字本意上,去認識。

見下圖:

上圖,左邊這個古漢字是“立”字,上圖,右邊這個古漢字是“天”字。

這兩個古漢字所使用的造字元素是相同的,一個“大”字+一個“一”字。

在古漢字中,“大”字是一個人的四肢向四周伸開的象形,其含義更接近于我們今天“人”的概念,而不是“大大小小”“大”的意思。

在古漢字中,“一”字,特別是這種一短橫的“一”字,不是表示數量的“一”,而是表示某種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制約人類世界的“道”

按照古漢字「上、下結構」表示一種主從關系的原理,道在人之上,就是“天”字。道在人之下,就是“立”字。

于是,出大事了!

道(一)在人(大)之上,這個好理解。道是制約人類世界所有一切的神秘力量。

可是,這個人(大)怎么能跑到道(一)的頭上去,還把道睬在了腳下。難道人還能制約道嗎?

人當然是不可能制約道的。

“立”字,這個人(大)在道(一)上,是表示:這個人真正找到了“道”,是人在道中的意思。

放到孔子《中庸》的語境中來看,就是君子在尋求“修道之”的過程中,真正找到了“道”,真正開始了“修道之”。

學習中庸之道,大致可以分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只是聽別人說道,看別人演道。自己有了求道之心,可是并不能真正認識到「何為道」,也不能真正認識到「如何修道之」,這個階段,就是前文說的「在黑夜中攀巖」。

中庸之道的學習,很像是學習內家武功,你把功夫原理、口訣記得清清楚楚、倒背如流,把師傅伺候得再好,也是學不會的。

即使是天天苦練,也不一定能練得出,甚至練一輩子也不一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內家功夫。

學習中庸之道也一樣,感知自己的意識空間,建構意識影像,學會用內思(慮)思考;恢復元神的自我意識;感知到自己的心,才能把心一沉到底。

所有這些,說起來并不難(在孔子那個時代,說起來也很難),但是要學習者自己真正感知到、并做到,這可非常不容易,別人也幫不上任何的忙,只能靠自己的體悟,這種體悟的過程就像是在黑夜中攀巖,寂寞、迷惑、沒處發力。

后一階段,是真正認識到道,也知道如何“修道之”了。從此之后,可以真正地去“修道之”了。換個說法就是了。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其實就是他“修道之”入門了。后面的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都是“修道之”進階的不同階段,已經不可能脫離修道之路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關于本書的評論 此書是對儒家這一人類歷史上也許影響最廣、流傳歷史最為悠久的倫理和精神傳統的深思和啟發式的闡述。它具...
    雷雷有話要嘚吧閱讀 1,480評論 0 4
  • 最近有幸讀了查理·芒格 的一些著作。 里面提到他的思考方式,比如思考如何幸福的時候,查理總是從人怎么才會不幸去思考...
    成都故事閱讀 168評論 0 2
  • 假如放假了我要睡上三天三夜把這一年欠的覺兒全補回來在屬于我一個人溫馨舒適的臥室淡淡的粉色窗簾淡淡的百合花開淡淡的清...
    哲語細細閱讀 282評論 0 3
  • 把未來交給未來,把過去還給過去,與當下約會。 人生當追求真理,追求科學,追求進步。真理難覓,科學繁雜,唯進步可行。...
    了行閱讀 207評論 0 0
  • 睡在成都的床上 夜里我做了一個夢 夢到空氣中滿是塵霾 我拿起掃帚打掃衛生,但找不到我的口罩 我緊閉著雙唇,屏氣呼吸...
    青鳥安閱讀 372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