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 UVCA 之道:沙因的過程咨詢

我決定要去北京。因為我的一位好友居住在北京,但好友在北京并不代表我就要往北京探望他吧,是不是?不是,我主要是被他一次又一次的跟我說要進入「網上教育」的想法所打動,就好像 Coursera 一樣的網上教育系統(不同于 Khan Acadamy 或 MOOC 等都是免費的教育資源網)。

我自己上北京的這個過程值得用另一篇文章分享,然而今次我想要分享的,是關于今次錄制的主題是「學習型組織」或是「組織學習」。在管理咨詢與培訓這個領域中混了那么多年,其他的方法與工具真的不敢說自己已經熟透,但「學習型組織」的概念與核心操作,的確累積了一些經驗與想法,足以讓我有很大的膽子出來見拙。

雖說是已經熟悉非常的管理概念,但為了做好拍攝工作,我仍是回去翻閱了一些舊資料。然后讓我再想起一個人:Edgar Schein,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隱世管理大師。說他隱世是因為在學習型組織的整個領域里,最為人知的大師算是彼得 ? 圣吉,但他在人生的事業高峰中選擇了急流勇退,并不經意地將今天這個領域的精神領袖地位傳給了他在麻省理工的同事 Otto Scharmer,也是近年提出 U-理論 (Theory U) 而很紅火的新管理大師。Edgar Schein,相對來說,是「一直都不算出名」,但他在 OD 的領域里是響當當的大人物。他同時也是在「組織文化」的研究上,屬于首屈一指的始創級、殿堂級的人物。他的個性非常內斂,是屬于高度專注、默默耕耘的學者。他在組織學習的領域中最為人知的工作,莫過于他一直在主持「組織學習協會(Societ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oL)」的會員刊物 Reflection 雜志。

提到 Edgar Schein,很自然便要討論他的成名著《組織文化與領導力》(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這本書是所有研究組織研究的人不能不看的著作。Schein 的著作都不算多,但都是精品,在他的眾多作品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本卻是《程序顧問模式 (Process Consultation)》。這本著作寫在三十年前,是做為一位組織發展工作者 (OD practitioner) 極重要的心法。

我喜歡的領導學教授 Ronald Heifetz 的名句:to lead is to live dangerously。因為這句話,準確地抓住了領導者帶著團隊邁向「未知之境 (unknown)」時所需有的心理準備。但無論我多喜歡這一句,畢竟那只是一句「溫馨提示」,但卻沒更多的指引。

進入未知之境,管理者好比在黑暗中駕駛一樣,看不到前路,需要靠領導者的信心與勇氣(這一點「溫馨提示」可以做到的),以及一個能引導管理者/領導人的「程序顧問」。但到底程序顧問是什么呢?

程序顧問是與客戶建立相互合作的關系,並利用此關系讓客戶對自身客戶系統(client systems)內部和外部環境所發生的事件,進行留意、觀察、了解,和在過程中採取有效的行動,為求改善(由客戶定義和要求改善的)處境。

這樣說來,程序顧問的對立面就是「專家式的顧問」。說好了是未知之境,哪里來專家答案呢,對不對?因此,在一個團隊走入未知之境的同時,他們有必要知道自己此刻是「摸著石頭過河」,或就是靠自己的那顆車頭燈,僅能照亮眼前三尺的路。

既然是這樣,我們不難想像一個好的程序顧問工作者,她/他的其中一項幾乎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讓團隊「放慢速度」,而非急著要風馳電制,因怕會一個不小心而車毀人亡。放慢是為了什么,就是為了能夠「看見」:即留意,即觀察,即了解。在未知之境之中,改變并不是企業的首要任務,「仔細洞察」才是。

我的工作,大部份時候就是要勸諭我的客戶,要放慢下來。這當然是不容易的工作,因為當人/團隊放慢下來便會看到問題,死命往前沖反而不用看這些。你下一次大可試試,在會議上要求大家一起沉默一分鐘,我可以預期真的有人會發瘋!沉默往往有一種讓人受不了的情緒張力。所以我們在組織中寧愿選擇「瞎忙」,也不要冷靜地反思。

因此,最近幾年,我都會跟我的客戶說,放慢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晰、更細致。而最重要的一句是:看見就是改變。就怕你看不見,瞎著眼睛靠著本能反應進行改革,喊口號,到頭來只是做了一堆毫無益處的「虛工」。

Schein 的程序顧問方法,教曉我在面對偉大的改革面前,在步入未知之境的險峰中,我們需要的第一任務往往不是「改變」,而且是觀察或「看見」。我很感恩我在早年已經讀過他的著作,讓我少走不少枉路。今天,隨著整個 OD 行業的發展,已經有不少可靠的新方法、流程與技術來補助今天的 change agents。好好地體會 Schein 以上一句關于程序顧問的定義,植入到我們這些「幫助者」的心智模式中。是否能夠讓企業有良好佳績我是不敢夸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一定會從中變得更敏銳,更清醒,以及從中成長。

寫于 2015 年 1 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