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錯,都是產品經理的錯,
所有的鍋,都得產品經理來背。
這是很傷人的,但我想說這句話無比正確,原因只有一個,這是你負責的項目。
什么叫責任心,這就是,小蚊子所在公司也開始推行行政上所謂的“終身責任制”。
最近一周遇到兩個非產品類的問題,但確是生產運營中的問題,出問題了還影響了業務的生產,解決問題中那個曲折……
這次走過的坑,總結成以下的文字,并分享給大家解決問題的4個層次,讓你輕松面對八方問題。Enjoy~
現實的工作中,你是否和我一樣也遇到了這類突發情況。這種緊急的問題你不但需要馬上處理,還需要有更深層的思考,請聽小蚊子我慢慢道來。
一、發現問題,并關注問題
對于這句話的理解,作為產品經理,可以理解為發現需求、重視需求。
工作中的需求,千千萬,遇到的問題,萬萬千。
但不能來一個需求,我們就立馬著手做,這時就需要我們對需(問)求(題)做相應的分析,找到重點,標出優先級,創建一個由高至低的標準,你的分類也就變得容易,否則問題全憑感覺分類,造成功能開發資源浪費,得不償失。
比如這里的案例,已經影響到一線業務的生產,這是一個緊急的任務,如不處理,會一直持續影響,此時你就需要做好相應的資源分配,優先解決這類問題。
二、學會套路,解決問題
有的人,遇到問題,三下五除二就把問題解決,而有的人,費了三五天才出一個方案臨時解決,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
無它,唯套路也。
有套(框)路(架)的人,問題一來,他的腦中閃過無數種解決方法,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見招拆招,一套一套的,當他解決完時,還意猶未盡。
那都有哪些套(模)路(型)呢?
5W2H模型
* What:需求(問題)是什么?
* Why:為什么會有這個需求(問題)?業務為什么要做這件事?通過前一個問題,能幫你過濾掉本不屬于你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產能;后一個問題能幫你快速建立起對這個需求的認知框架,起碼確保大方向上跟業務是一致的
* Who:誰提的這個需求(問題)?這個任務是想解決誰的問題?我熟悉他們嗎?
* Where:問題中,碰到問題的用戶在哪里?發生問題的場景是什么?
* How:如何才能完成這個任務?老板能給我什么資源?我可能調動哪些資源?
* When:老板、業務方希望需求在什么時候完成?我能夠完成的時間大概是什么時候?是否受其它上游銜接任務完成時間的影響?
* How much:對于它,我能完成到什么程度?收益和成本預計是多少?
其它還有很多模型,比如黃金圈法則、六頂思考帽……如果你不知道這些框架(套路)的話,可以度娘一下,你就知道。
用套路形成的方案,但一定要結合實際的業務,要避免紙上談兵,可以多評審方案,不是說,方案越辨越明越完善嘛,經過最終確認的方案并實際解決了需求(問題)才是好方案。
三、復盤問題,歸納模板
此時的需求問題已經解決,我們還需要趁熱打鐵,總結復盤一下,如果下次出現,沒有一種機制來保證問題能夠迅速的解決,到時候又會出現上一種情況,屆時又變得手忙腳亂的,還需要依據印象,重新找出方法,這又是二遍工。
辣么,如何杜絕呢?做一些深度思考,此時流程規范就派上用場了。
一套規范流程的要素有哪些呢?
流程模式、人員分工、資源分派、任務分配,操作要點詳細說明等,這和國務院網站掛的一些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有些相似,當問題出現,可以拿著這套標準流程,進行作業。
機制出來了,還得需要落地執行。培訓相應的人員進行操作使用。
現在的社會,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不是說癌癥會突變,那問題也會升級,去年制定的流程,不一定適用于今年,為防止過時,就需要及時更新這些流程規范,做到與時俱進。
四、預見問題,規避問題
想達到第四個層次,這個就需要更多的產品思維(產品感)了,相信做過銷售的人都會遇到“保安三問”——你是誰?你從哪里來的、你要去哪?這也是哲學中的三問(我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做產品設計時,都會想到“產品方向”一詞,也就是我們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我們的產品是怎樣定位的,未來將要到哪里去,這些都已經上升到戰略層次。戰略層,小蚊子還需要好好提升,相信未來可以站的高,可以看到、想到這些。在此不做細述。
最后我想說的是,
發現問題是一種能力;
在這之上解決問題,又是一種能力;
除此之外,形成解決問題的規范,防止再次出現,又是更高層次的能力;
最后,當你能夠提前制定方法,規避這類問題的時候,才是你的牛逼。
你是產品經理,更是產品的媽,產品的好壞都與你息息相關,它獲得榮耀,哪怕沒人夸獎你,你也暗自高興,還能輕輕松口氣;它得到詆毀,不推卸責任,反思,帶上它繼續前行。
你的孩子,你永遠希望它好,每一條路都不可能平坦,我們接受偶爾來的幸運,更認真對待每一次遇到的荊棘。
總有一天,它會成為你的驕傲。
——————我是不正經的分割線—————
作者簡介:小蚊子,能源科技ERP后臺產品一枚。當過運維,做過實施,關注產品設計&用戶體驗,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贊、留言、或者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