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星期五
涼爽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閱微小悟
奔波一天,回到北京。
打開電腦,看到一條信息。
來自一個關注“閱微小悟”的朋友,
說,
你寫的是什么啊,
每篇文章的題目和內容好像沒有什么聯系,
可又有那么一點聯系。沒有主題啊。
我說,嗯,我就是標題黨。
一定要有主題么?
我不會寫雞湯,我只想講故事,記錄故事。
一定要,立論,論證,結論么?
我已經過了考試的年齡了。
我喜歡就這樣,想到哪,寫到哪
想起什么故事,就接續什么故事。
說不定有一天,就是純粹的編故事了,不好么?
就這樣,隨意些,不拘泥于道道。
好像,從小到大,我給人的印象都是不愛說話。
之前一篇文章《貼標簽?我撕了它!》,沒說透,
小時候,
家里有外人來的時候,
或者街上遇到陌生人時(對我來說),
都不怎么愛說話,
家人呢,和對方解釋道,小瘋,不怎么會說話。
給了個判斷。
我呢,之前沒有撕掉,
所以認識我的人,相處的時候,多少會覺得我,悶。(標簽一)
可是,當我意識到要撕掉它的話,
似乎又懷疑,是不是我小時候受過傷,
左腦的語言中樞不夠發達,話到嘴邊,表達不出來。
工作,生活,感情,都好像是這樣,
于是,又被貼上了一個標簽,嘴笨。
但是有的時候,比如和一些說的開的朋友一起,
似乎又可以勾肩搭背,胡亂說話,
唱歌的時候,似乎又是麥霸,甚至有時會跳一跳,鬧一鬧。
哈,又被貼上了標簽,騷。
完了,加在一起,就是:
嘴笨,悶騷。
這個世界上,
有些人天生會說,有些人天生不會說,我是后者。
不會說就不會說吧,
我學的是計算機,很早學會了五筆,
雖然現在都用拼音了。
但我可以寫,不是么?(好像也沒有因果關系)
寫什么呢?
小時候,學著寫日記,
但不是大寶,天天見的那種。
也不是護舒寶,每月見一面的那種。
開心的時候,不開心的時候,情竇初開的時候,記錄心情的。
現在回家,偶爾還翻出來看看,挺有意思的。
原來小時候的自己,那么幼稚。
幼稚就對了,
一個階段就該做這個階段的事情。
中學的時候,班主任是語文老師,
很好的老師,受他的影響,
還學著寫詩。
還記得有次作業,安排寫讀后感,
我用詩寫的。
被老師推出來,全班讀了呢,好嘚瑟!
大學時,寫論文,
不是為了寫而寫,為了賺外快。
工作后,會寫一些心得。
不過好像都丟了。
后來,帶人了。
偶爾還給下面的人寫寫東西,
比如,給部門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之類的。
悶騷吧。沒辦法,誰叫我嘴笨呢?
漸漸的,我發現寫東西,其實是有好處的。
會慢慢的去思考,慢慢的去感受,
像錄制電影一樣,記錄,總結,
再逐漸的放緩,放大。
印象就會深刻。
說起電影,其實我們不都是再演電影么?
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不知道你們看過一部電影沒有。
金凱利的,《月亮上的男人》
主角熱愛喜劇表演,學習喜劇表演,癡迷喜劇表演
最后至于瘋狂,
將生活和表演分不開了,
抑郁而終。
另外一部電影,講的更徹底。
《楚門的世界》,同樣是金凱利的作品。
好像講的是,把一個人的生活,活生生的搬上了銀幕。
每天照常的起床,上班,下班,吃飯,喝酒,追求女孩。
種種,都被背后的攝影機記錄著,播放著。
甚至是他遇到的每個人,父親,同事,上司,女孩,妻子等,
其實都是電影的角色,都是演員。
而他自己去渾然不知。
生活就是一部電影,只是主角是不是你?
或者說,編劇是誰?導演又是誰?
在原來的公司,我的角色是解決方案經理。
因為一直干著這么一個角色,
對這個角色也有著執著的理解。
項哥也經常和我們說,
任何一個項目,都會配備很多人,
就像一部電影的制作,有場務,配音,配角,燈光,音響等
但關鍵的三個角色,我們稱之為鐵三角,
導演,編劇,主角。
不同的階段,角色是變換的。
初期,建立關系,客戶經理是主角
中期,解決方案打動,解決方案是主角
后期,順利交付,交付經理是主角。
其他所有的場務,配音,燈光等,圍繞著主角
說等就等,說靜默就靜默,說沖就沖,說殺就殺
可以想象,戰斗力如何。
導演呢?可以認為是客戶經理,貫穿始終。
編劇呢?我們堅持是解決方案,體現客戶價值的地方。
就像一部電影,總是傳遞了某些價值。
人的一生,也分階段。
小時候,你可以是主角,但你絕對不會是導演,不會是編劇。
這些重要的角色,一定是你的父母,甚至是師長擔任了。
直到你成人,有了自主的權力。
(權且說是大學吧,或者是工作)
這個階段,主角仍是你。
但導演和編劇,是誰?
你要不要去爭取。
這個時候,我們分為了三類人。
有些人,做好自己,演好角色,成了各個行業的精英。
有些人,不限于表演,還要爭取導演,編劇。
還有一些人,以為是主角,其實在每個場景里面,只是做了配角。
我,你,此時此刻,又是哪一類呢?
彼時彼刻,又會是哪一類呢?
其實,不必要強求,
一定是導演,或者一定是編劇。
人生這部大戲,有不同的場景。
在每個場景,有不同的價值體現,都有不同的戲份。
該做主角,就演好主角。
該做導演,就全力統籌
該做編劇,寫出好劇本
哪怕是配角,龍套,咱也要做個好的“死跑龍套的”。
如果每個場景,
大家都爭著去做主角,那就是搶戲。
大家都搶著去做導演,那沒有人演戲了。
當然,如果大家都做死跑龍套的,
那是什么戲?那還會成戲?
一個朋友和我說了個故事。
他開了個淘寶店,每天其實就在家里,
做淘寶客服,了解需求,促成生意。
生意談成了,要發貨,
發貨得裝箱,包裝啊。
于是請了人,專門做包裝的。150元/天。
他的朋友看不過去了,問他,
你怎么不自己包裝啊,自己做生意,省點是點啊。
他笑了笑,說
我的工資可不是150元一天,
另外,我去包裝,不一定有別人干得專業,
從客戶服務角度上講,別人收到包裹開始,就對你的產品打分了。
包裝這么差,心情就會不好,下回還會不會回頭,都難說。
還不如找一個專業做包裝的,做的漂亮些,那是他的價值。
再者,我的工作主要是聯系客戶,
弄清楚我產品的問題點,再改進。
或者了解客戶的想法,看看有沒有新的,合適的產品可以做。
這才是我的價值。
其次,如果我都去包裝了,這個干包裝的人怎么想啊,
是不是包裝得不夠好,是不是老板有意見?
憂心忡忡,帶著
我聽完之后,覺得,這個朋友不簡單。
完全懂得每個場景中要傳遞的價值,是個好導演。
同時,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角色,能夠演好自己的角色。是個好演員。
另外,在他的生意的方向上,知道如何做個編劇。
不簡單。
他后來總結了一句話,
他說:
如果我也去干包裝了,不是說我是個親力親為的好老板
反而,我會認為,也許員工也認為,我這個老板,不會分配自己的精力。
生意會完蛋的。
說的多好!
然而,說的好,并不是都做得到。
比如我吧,有時候,著急。
本該員工該干的事情,沒有完成。
因為著急,就接手過來了。
誤了員工,誤了自己。
另外一個故事,
同宿舍的同學,廣東的,可以說是富二代吧。
畢業后,跟著他老爸做生意。
我從非洲回來的時候,在深圳待過幾天。
與他見面了,
他說我變了,我說他也變了。
他說的確變了,因為跟老逗(廣東人喊老爸,叫老逗)做生意。
學了不少,經歷了不少,也就變了不少。
我問,學到啥了?
他就給我講了一個他印象最深的故事:
一次,因為客戶的貨物要著急發出去,可供應商的材料還沒有送過來。
著急,于是,就將老逗的司機派出去,到供應商那邊去取貨。
老逗回來了,問司機呢?他如實相告了。
剛開始,老逗似乎還挺高興,因為生意不錯。
但聽說他派司機出去取貨了,馬上變臉。啥都沒有說。
把他喊到辦公室后,才破口大罵!
他挺委屈,不都是為了客戶嘛,不都是為了公司么?
我聽了也不解,問,為什么啊?
應該這樣做的啊。不然客戶那邊不好交差啊。
他哈哈笑了,說,
看來你還沒有變,來,我和你說下我老逗的原話。
他老逗說,
這個事情不應該這么處理。
一個是,司機出去了,耽誤了老逗自己的行程,耽誤了老逗自己工作。損失一;
二個是,這個問題出在對供應商的管理,按時送貨,是供應商這個角色該做的。你讓司機去搶了他們的角色,本身讓司機不能本位出演了。另一個方面,供應商就會以為,哦原來,我晚點送貨,你還會自己來取啊。下一次呢?我們是不是要專門招一個司機去取貨呢?
三個是,這是你的問題,統籌不好。但更應該的是,爭取客戶那邊的原諒,晚點送貨。而不是搶了供應商的角色。
是不是這樣?
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臺詞。
你不要去搶戲。
否則,這出戲就演不下去了。
角色沒有做好,導演呢,可以去說戲,不是去演戲。
再不行,換角就是了。
都說,內向的人,內心活動都比較豐富
看來只是還沒有找到那個,能讓我把內心活動表達出來的導演。
但反思了一下,其實做演員,最好的是什么角色呢?
我們看電影,覺得某個不是演員的歌手,咦,演的不錯啊。
評價還挺高,為什么呢?
因為他是在本色出演的。
所以內向也好,悶騷也罷。
這些都是場景,
外向,明騷一定好么?
不見得,也是場景不同罷了。
關鍵是要本色出演,我們都帶著面具。
一會帶著曹操面具,一會帶著劉備的面具
有時是關公的,有時是秦瓊的。
但你的本色是張飛,帶著面具又怎么能演的好呢?
所以,隨意些,本色些,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