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0:想成功,先選一個好環境

最近看曾國潘的傳記,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個歷史上的三不朽人物,其實在早期,準確的說是在30歲以前,其實是一個醉心功名,心浮氣躁的俗人,根本沒有成為偉人的潛質。

曾國潘出生在湖南的農村,多年的辛苦付出,在28歲考中了進士。雖然躍過了龍門,但此時的曾國藩整個眼眶里只裝得下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從氣質到觀念,與其他庸鄙的鄉下讀書人并無本質不同,全部精力都用在八股文上,朝夕過往是不過是些鄙儒,其中甚至還有“損友”。曾國藩耳目所聽聞的,不過是鼓吹變跡發家的地方戲;頭腦中所想的,不過是當官發財,給家里爭口氣。

真正讓他發生改變的,是三十歲后的環境。

作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聚集了當時最頂級的人才,而翰林院更是精英之淵藪。一入翰苑,曾國藩見到的多是氣質不俗之士,往來揖讓,每每領略到清風逸氣。

曾國藩發現,這些人的精神氣質與以前的朋友們大有不同。他們都是理學信徒,有著清教徒般的道德熱情。他們自我要求嚴厲峻烈,對待他人真誠嚴肅,面對滾滾紅塵內心堅定。正是再這樣的環境里,曾國潘逐漸發現了以前的自己相形見絀,自慚形穢。并最終確立了“做圣人”的人生目標。

曾國潘固然是自律成就自己的典范,但不可否認的,是環境讓他幡然醒悟,才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對普通人更是這樣,在一個好的環境里,你才能發現一個可以變得更好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