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見了viken plan的創始人胥曉龍,知道viken plan是因為邦尼在奇葩說上穿了他們家的襪子。聊了創業,聊了gay,也聊了如何迅速提高設計素養。
我記住了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點就是“背離大眾審美”。之所以震撼是因為我一直只看我喜歡的作品,只研究我我喜歡的創意。設計師在做的事情本身就是在為大眾提高審美,如果一位設計師一直浸淫在大眾審美里,永遠都跳脫不出框架,永遠都做不出超乎人們想象的設計。
所以如果想快速提高審美,就是跳脫國內的視野,去看國外的那些光怪陸離的作品,各個領域的藝術和設計。越是奇葩的東西越要看。就算是不符合自己審美的東西,不需要接納它,只要你知道有這樣的東西存在。奇葩的作品之所以存在,都有它的刺激到眾人的點,不一定要懂,只需要知道。長此以往,有包容力,海納百川,當你需要做設計的時候,才會有瞬閃的靈感。
設計師積累素材不能只走直線。比如做UI的人不能只看UI,看看海報設計、看看攝影、看看繪畫創作,甚至藝術方面的交叉領域,靈感都是相通的。一條道走到黑越走越窄,看得越多,路越寬。
何況現在的主流審美在失去它的壓倒性,大眾的審美越來越難以統一,出現了很多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事物,但是就是有人喜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環境,80后的審美逐漸出現一些不安分的聲音,而90后00后在一個更寬松的環境下長大,他們更喜歡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
而這僅僅是設計和審美嗎?
腦子里閃過一組對比,十年前舉國上下都在看《百家講壇》,壓倒性的價值觀輸出。而這幾年流行看《奇葩說》這樣各種奇葩言論洗腦清髓的節目。馬東總說這是一個“嚴肅”的辯論節目,一邊說一邊嘴角咧著一抹賤笑。但其實奇葩說背后的目的真的蠻嚴肅的,馬東曾經說過,“《奇葩說》尋求的不是‘出格’,而是‘破格’”,它讓各類價值觀百花齊放在這個平臺上,這些并不是真奇葩價值觀,而是生活中的人們真真正正存在的被忽視、被壓抑、被縮小的價值觀。一個個辯題就是長短粗細不一的攪屎棍,把這些價值觀擺到一起去搗去攪和。沒有“真理越辯越明”這件事,只有被各種價值觀震蕩之后沉默的深思。
這個度,奇葩說把握得很好。一位好的設計師,要做的就是“破格”。并不是真正的“背離大眾審美”,而是吸收的是“出格”的審美,用來“破”大眾審美的“格”。
忽然,腦子里浮現出一類人。讓人們喜歡靠近,喜歡和他們相處的人,都是些真正能接納任何人,對任何事都能理解包容的人。他們充滿智慧,他們帶給人這樣深深的溫暖和安全感,因為他們見過太多這樣那樣的人,看到太多這樣那樣的苦難,因為看到過,理解了,無論是否三觀相符,都包容了。
而這樣的人往往有很多出人意料的洞見,他們所在的視角能看到看透更多的東西。
這是一個巧合嗎?
這只是一個小時候爸爸告訴我“你該去多看看”的道理。小時候知道這是一件應該要做的事,但是不明白我為什么要做,也不明白怎么去做比較好。
不知道什么時候起,我不再鄙夷不同的價值觀;從加入海藍幸福家開始,我開始接納各種各樣的人;現在?有時候我微信回復慢可能是因為我正掛在墻上看設計。
DAY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