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過將來的生活嗎?
幾年前的我關于這個問題有過一個答案:背包客。總覺得那樣的生活,純粹而美好:做個簡短的規劃就可以開始一段旅程,背起包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再帶上一只相機記錄時光,再也不用過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
現在回想起這個想法會覺得當初的自己太過天真隨性了吧,如今的我與這個夢想似乎遙不可及:不僅僅是因為經濟支撐的這一概念,更多的是覺得自己越來越膽怯了,現在的自己會害怕父母會擔心我的安全;害怕自己又迷失在商業化的茫霧之中;害怕……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過那個想法:看看這個世界,體驗全新生活,重新感識自己。
前幾日去圖書館,拾起了幾本隨筆集,發現有一個人滿足了我內心對旅行的所有憧憬 — 陶立夏。于是乎,借回了她所寫的兩本隨筆集:《島嶼來信》和《練習一個人》。
很慚愧,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于是特意看了看《練習一個人》勒口處的介紹:
陶立夏,翻譯,作家,攝影師。
享受深夜寫作和相機對焦的瞬間。在這種無人可分享的自由體驗里,世界無聲無息就在眼前清晰起來。她所定義的一個人是擁有自由的意愿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因這種精神狀態而營造的生活方式。
我還挺欣賞這樣一位文藝女青年的,不僅僅是因為她滿足了我對旅行的幻想,更多的是欣賞她能真正地遵循內心,隨心而活。或許就像她在《練習一個人》的開篇所言那樣:
這閑居得一年是我送給自己的禮物。
很久沒有讀過這類帶著情感故事的旅游隨筆了。還沒讀她的首本旅行治愈隨筆《分開旅行》,卻不妨礙我感受她的孤獨。或許也正因為旅行的背后夾雜了太多的情感交錯,使她的文字變得余味無窮……讀她的文字,能感受到一種不做作的氣質,文藝與生活在她的筆下融為一體。不似那些打上Gap year、窮游標簽的勵志雞湯類暢銷旅行書, 她更多的是以一種細膩的筆觸緩緩道來,讓我能從她淡淡的文字中能引發共鳴。
她去的一些島嶼,甚至還有些我不曾聽說過的,但那些島嶼與人在她的筆下是那么靜謐而美好,而那座島嶼背后的故事又帶給人別樣的感受……我想她應該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相當有才氣,能夠從事攝影、翻譯以及寫作的工作。當然,能隨意灑脫的去享受旅行還是需要相當的經濟條件的:她所體驗的旅行還是質量相當高的,并不是如今苦旅窮游這樣的概念。能悠閑地旅行,享受旅行中的美好并加以記錄,也并不是件易事。尤其是我在這兩年不多的旅行中,越來越覺得如今在國內旅行,難得的閑情逸致也總易被紛擾的人群攪亂,甚至感覺商業化如一團密霧蒙住了我想去發現美的雙眼……
正是看完陶立夏的旅行隨筆,我才決定抽出一天的時間帶著相機去青島的海邊走走,從八大關的第二海水浴場走到五四廣場,沿途聽著海的聲音,突然發現即使天不那么藍,偶爾坐下吹吹海風,看著遠方礁石上的垂釣者也別有一番滋味……
這狹小廣闊宇宙,這紛繁枯寂三千世界,我們各自周游。——陶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