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早到的游記,查令十字街:倫敦,全世界愛書人的朝拜圣地
我模仿這本書寫了封信,希望天堂的海蓮可以看到?
親愛的海蓮:
我是jane,來自中國的讀者和一位旅行者,我認為閱讀和旅行是抵抗時間的唯一方式。我很喜歡看你的《查令街84號》,信里的你可愛極了。
雖然在弗蘭克有生之年你沒能去成英國,也沒能親自到那個書店,但你說“如果你們恰好路經查令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錢她良多“,于是我會去英國,會去英國的這條街,會站在84號前代你獻上一吻,雖然如今它早已不是書店。我想,全世界的愛書者和讀書人都會去的,都會去那里代你獻上一吻,因為,書籍是我們的靈魂。
希望在天堂,你能見到弗蘭克和他的書店,你們該握個手,說一句“好久不見“
海蓮漢芙是美國一位女性作家劇作家,一生窮困潦倒,單身,弗蘭克是英國倫敦一家古書店的經理,已婚有2個女兒。海蓮喜歡古書,但在美國找不到也買不起,于是她找到了大洋彼岸英國倫敦的一家古書店,寫了封信過去,詢問有無她書單上的書,如果有就郵寄過來。不想這一封書信開啟了20年的跨洋通信和國際友誼。弗蘭克每次都一板一眼正經的找書回信。
海蓮顯然是個熱情又潑辣的美國大妞范,也是個話癆,她不僅和弗蘭克通信,還跟書店里的其他員工通信,然后又跟弗蘭克的老婆,女兒通信,跟書店員工的鄰居老太太都通上了信。
此時正值二戰后,英國物資緊缺靠配給,海蓮就從美國給他們一大波人寄火腿,新鮮雞蛋,完整的肉,還有女性長腿絲襪!這在當時的英國,通通難以弄到。雖然海蓮很窮,但嗜書如命的她顯然是個熱心腸,她發揮了國際主義人道精神, 在信里她寫:怎么美國援助德國日本戰后重建,就不幫助英國呢?
海蓮雖然很想去英國,但她真的沒錢去,好不容易有錢了又因為看了一次牙醫破產了。
她和這家書店通信了20年,20年后,她收到一封信,弗蘭克死了。
《查令街84號》這本書是他們通信的合集,查令街84號就是這家古書店的地址,如今它早已不復存在
古舊的查令街如今依然是倫敦的舊書一條街
弗蘭克死后,海蓮于1971年去了趟英國,一下飛機馬上傻眼。她心心念念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倫風情,古典而浪漫,而70年代的英國朋克又先鋒。弗蘭克死后,征得他家人的同意,海蓮出版了這本《查令街84號》,通信集雖然讓書店大火,但書店后人無心經營老書店,如今書店不復存在,成了一家音樂行。查令街倒一直是世界愛書人朝圣的圣地,依然匯集了英國的老書店。
改編成電影的《查令街84號》表現了海蓮的2種愛,一種是對書的嗜書如命,一種是對德爾的精神之愛。柏拉圖之愛,這真是夠古典,符合他們知識分子的身份,肉體須臾,精神永存。
左邊的圖是書店的人收到海蓮從美國寄來的戰后物資
他們的通信從來沒有扯到愛,一開始弗蘭克成海蓮為“海蓮女士”,海蓮回信“希望女士在你們那里和我們這里意義不同(這顯然是在說反語),于是弗蘭克改稱了”海蓮小姐“,顯然海蓮還是不滿意,弗蘭克這個英倫紳士絕對的正人君子解釋“因為工作關系,我給你的信都存了副本(自然我只能恭敬禮儀啦)”,后來終于有一天,好像是海蓮給他的老婆女兒郵寄了長筒絲襪以后,弗蘭克回信稱“親愛的海蓮”,這才遂了海蓮的心意。
弗蘭克死后,他老婆給海蓮寫信:說“不瞞您說,我過去一直對您心存妒忌,弗蘭克生前如此愛讀您的信,而你們倆似乎有許多共通點,我也羨慕你能寫出那么好的信。弗蘭克和我倒是兩個極端不同的人,他總是溫和有耐心,而因為我的愛爾蘭出生,我的脾氣總是倔。生命總是這么愛捉弄人,他從前總是試圖教導我書中的知識——我現在好想念他”他老婆親筆寫的信,可以看出1,這個女人不(怎么)讀書,2,這個女人脾氣不小,3,她跟她老公之間沒有海蓮和她老公之間有共通點?
說海蓮和弗蘭克20年的通信,他們之間沒有惺惺相惜和同為愛書人的相知,顯然不可能。但發乎于情止乎于理,即使相知,無關風月,他們做到了,幸虧海蓮沒有錢,來不了英國啊。
有一次,海蓮的信里寫到:如果有錢了就到倫敦這家書店親自選書,但好害怕啊,所以來了也不說,(不然網友見面見光死)一個四十歲女人的少女心表露無遺。
而此時正好是英女王生日,于是弗蘭克就祝女王和海蓮鳳體安康(本書的中文翻譯實在水平高,把海蓮的俏皮勁全譯出來了,據說他先自己翻譯了這本書才找的出版社出版,由此可見,也是愛書人一枚。)
弗蘭克的信里說:今年來英國的美國游客比以前多。他不自覺地關注來英旅游的美國人。
我想,在某一天,他看到書店里一個美國女人獨自選書時,會心頭一顫,想:該不會是海蓮啥都沒說就來了把
當然,這在他有生之年因為海蓮的貧窮沒有實現
海蓮本人的愛人二戰死后,她一輩子未婚,如同很多美國獨立女性知識分子一樣。
她寫的劇本和書籍不受市場青睞,終身窮困潦倒,我想,一個沉迷于古書古典文學的女作家,在美國已經走入“《娛樂至死》”的年代時(那個年代美國正好由印刷品閱讀走入了電視娛樂時代)她寫的東西不為大眾擁躉很難理解嗎?她的精神世界與當時的美國格格不入,她心里的美好年代是維多利亞時的古典與浪漫,不是娛樂致死的美國時代。
她說:她想去英國,她夢里想了無數遍的地方,是為了追尋英國文學,可她連去英國的錢都沒有。
她留下了《查令街84號》,這樣一本充滿著溫情和感動的通信集,一個小時可以閱讀完畢。
我沒有因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繁復優美而感動,卻因這本普通通信集的脈脈溫情淚流。
查令街84號,我會去看,我眼中的英國,也是文學的,是60年代披頭士高唱愛與自由的嬉皮,是葉芝“當你老了”(好吧,他是愛爾蘭人)的唯美與深情,是18世紀女性文學的《簡愛》《傲慢與偏見》,是20世紀伍爾夫的《到燈塔去》,
是福爾摩斯時代老舊的房子,是蘇格蘭幾百年的古堡,老舊。
?是這樣的,另外,這英式英文口音簡直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