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登基的朱棣,為了證明自己是大明的合法繼承人,努力要將自己治理下的大明打造成傳統(tǒng)社會理想的典范、“盛世”中的極品,以此來表明自己才是天底下最為稱職的一代明君,于是他不斷地援引中國歷代“圣君”尤其是唐太宗作為自己仿效和超越的對象。
朱棣一上臺就發(fā)布了自己的“施政宣言”,其中首次提到了要以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精神勵精圖治。隨后的十余年里,《明太宗實錄》中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記載:永樂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十年、十四年、十六年、二十年。
朱棣在治國理政中時不時地借助唐太宗治國得失的事例作為參照,其潛意識中充滿了趕超之欲,而這種欲望到了永樂中期就直接表露出來:永樂十四年,“修大祀壇及神樂觀、山川壇、懿文陵”,禮部有個叫周訥的官員向朱棣獻媚道:“當今我大明真是太平盛世,遠夷爭相來朝,四方賓服,國家富庶,老百姓日子安穩(wěn),這都是陛下您治理的好啊!為此,下臣懇請陛下前往泰山封禪,刻石紀勛,德垂萬世!”朱棣聽后不以為然,他說:“今天下雖無事,然水旱疾疫亦間有之。朕每聞郡縣上奏,未嘗不惕然于心,豈敢謂天平之世?且圣經(jīng)未嘗言封禪,唐太宗亦不為封禪,魏征每以堯舜之圣望太宗。爾欲處朕于太宗之下,異乎征之愛君矣?爾當以古人自勉,庶幾不忝宗伯之任。”《明太宗實錄》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最晚在永樂中期,朱棣已經(jīng)降自己與唐太宗等量齊觀或言超越了。唐太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明君,他知人善任、不避仇嫌、從諫如流、賞罰分明,貞觀年間政治清明、國家富庶、疆域遼闊、對外開放、社會和諧、百姓安樂,“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人稱之為“貞觀之治”。朱棣真的做到或超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了嗎?
第一,朱棣不計前嫌、知人善任嗎?
永樂元年,朱棣下詔給文物群臣,大致意思是:“永樂朝要以歷史上的貞觀之治作為奮斗目標,朕要以唐太宗作為學習的榜樣,不論你來自哪里,哪怕是敵方陣營里的,只要是人才,就一律重用。朕要唯才是舉。”
聽了這種人才觀,確實會感覺朱棣是個不計前嫌的好皇帝,但縱觀永樂朝的人才,朱棣真的自始至終的用好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1、茹瑺 兵部尚書 被迫服毒自盡2、尹昌隆 監(jiān)察御史 凌遲處死,滅族3、解縉 翰林待詔 被活埋雪堆而死4、李貫
翰林修撰死于獄中5、鄭賜 工部尚書
憂憤而死……此外,從建文朝投到永樂朝的臣子大約有80%—90%不得善終,這怎是一個明君該做的事?
第二,朱棣納諫如流、至公治國嗎?
朱棣曾公開告訴臣下,他要推誠相待,無間新舊,以唐太宗為榜樣,“一體委任之不疑”,他還下令鼓勵直言,表示以“至公之量”治理國家。那么他做到了嗎?當然沒有。在朱棣大肆屠殺“建文奸黨”的時候,人們都被嚇壞了,還有哪個大傻子活得不耐煩了,敢出來說三道四?大家可以說是噤若寒蟬。這種情況令朱棣很郁悶。
在朱棣不斷的鼓勵下,終于有人響應號召,積極參政議政了。刑部尚書雒僉指出朝廷用人的問題:大多數(shù)重要位置都安排了燕府舊人,這是“非至公之道”,懇請皇帝新舊人兼用。
這個意見刺到了朱棣的痛處:這個該死的雒僉,哪壺不開提哪壺,我們燕王府的人我信得過,你提這事干啥,生氣的朱棣差點把雒僉抓起來剁了,但還是得裝裝樣子。但不久就聽信別人的誣陷,把雒僉及其妻子處死了。
第三,永樂朝君正臣直、政治清明嗎?
說朱棣是嫉賢妒能、出爾反爾的昏君也不恰當,登基之初的朱棣確實是以唐太宗為榜樣,但時間久了,他就很難在做下去了,于是朱棣便有了兩面,一是嘴上說的,二是實際做的。治國首先要用人,朱棣基本上是用了四類人才:a就是公正自持、心直口快之臣:以解縉、周新、雒僉為典型;b以呂震、方賓、李至剛為代表的“操行無取”但有“干濟之才”的佞臣;c以“三楊”為代表的“誠篤干濟”和“尤持大體”的正直大臣;d以陳瑛、紀綱為首的“傾誣誹謗”惡貫滿盈的酷吏。
也就是說永樂朝的吏治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
第四,永樂朝賞罰分明、法律寬平嗎?
雖然朱棣一直強調(diào)“明刑慎罰”,但整個永樂朝始終沒能走出重刑主義的“怪圈”,永樂九年,刑科給事中曹潤說:“日者,上以天寒念獄囚淹滯,敕近臣就獄審案,輕即釋之,臣竊見其中,有淹禁一年之上者,且一月之間庾死九百三十余人,使罪重者不得示懲,而輕者死于無辜。”
對照唐太宗治下的貞觀年間,全國一年處死的死刑犯不到百人,再看看永樂年間,一月就死了930名“罪犯”,朱棣想要的“永樂盛世”好早著呢。
第五,永樂朝軍事強盛、疆域遼闊嗎?
永樂時代的疆域大體是:東到大海,西至西域,南起廣闊的南海海域,北抵大漠,可謂幅員遼闊,說永樂時疆域超過了漢唐應是沒有疑義的。
但大明的軍事實力如何?在冷兵器時代,主要看它的軍隊的士兵人數(shù)和軍事作戰(zhàn)工具數(shù)量等方面,是否有較大的增長或達到很大的量。永樂元年大明的馬匹為38000匹,永樂二十二年增長到1736600匹,增長了40多倍。據(jù)吳晗考證,朱棣時代將士人數(shù)在2800000人,以此來核算,平均每個士兵擁有0.6匹馬,這個規(guī)模,這簡直就是騎兵帝國啊。
第六,永樂朝經(jīng)濟殷實、人口增長嗎?
強大的軍事需要強大的經(jīng)濟做支撐,永樂朝經(jīng)濟情況如何?主要是通過“稅糧”來看看。永樂22個年份中稅糧最低的年份是永樂5年,全國稅糧29824436石,最高的年份為永樂10年,全國稅糧34612692石,平均稅糧約32218564石,與永樂元年31299704石相差無幾。話句話說,大明帝國的糧食儲備并沒有大幅提高。
在人口指標方面,最低的年份是永樂11年,50950244人,最高年份為永樂10年,65377633人,平均為58163938人,比起建文帝時代還少了8434399人。
雖然我較少提及民生方面的情況,但由上已然可以看出,廟號太宗的朱棣與同樣廟號太宗的李世民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朱棣希望和夢想的“永樂盛世”并未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