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美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
一、美學史上對美學研究對象的幾種代表性看法
第一種 美和美的規律(客觀事物)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大希庇阿斯篇》 以蘇格拉底的名義與希庇阿斯對話論著? 蘇格拉底提問“美是什么”,希庇阿斯答“美就是一個漂亮的女人”,柏拉圖指出這個答案把美和各種各樣具體的美的事物混為一談。
從柏拉圖開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質成為美學的主要問題和對象。
第二種 研究藝術(客觀事物)
源于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美學講演錄》,朱光潛譯為《美學》,英文版譯為“美的藝術哲學”。
第三種? 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主觀感受)
(1)研究人自身的審美經驗,將人的審美感受、感情、體驗這些主觀方面作為美學研究對象。
由客體轉主體的心理方面。從十七、十八世紀英國的經驗派開始。
實用主義美學家杜威《藝術即經驗》,主張以審美經驗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
美國新自然主義美學家托馬斯·門羅,李澤厚。
(2)以審美心理活動為主要交流對象
19世紀德國美學家費希納,《實驗美學》《美學入門》
精神分析美學代表弗洛伊德,發現了心理的無意識層面,用來解釋文藝中的心理學問題。
榮格提出原型理論,是一種集體無意識。
布洛的距離說、阿恩海姆的格式塌心理學
第四種 人和現實之間的審美關系(主客體及其之間的關系)
著名美學家蔣孔陽《美學新論》,提出美學的根本問題是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
二、對美學學科的研究對象的認識
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現象,即處于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中的現象或審美活動。
三、美學是一門關于審美現象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四、美學研究的方法
美學的核心方法是哲學方法。
第二節 美學的誕生與學科發展
一、美學的演變過程
美學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或三個層次:審美意思、美學思想、美學學科。
其中:
審美意識是指,人類在生存實踐中,萌發出來的,有某種不明晰審美追求的意識。它往往通過具體感性的審美活動體現出來,缺乏明確而系統的理論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覺。審美意識可分為初級審美意識和高級審美意識兩個層次。
美學思想,奠基于審美意識,以明確的理論觀點和概念范圍來表述自覺、系統的理論性思考。
美學奠基于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以審美現象為專門課題,從整體上獨立地、系統地思考審美現象所獲得的理論體系。
二、鮑姆加登與美學學科的誕生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以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學》一書為標志,鮑姆加登也因此被稱為“美學之父”。
第三節美學的哲學基礎
一、美學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先驗主體論
黑格爾——絕對精神論
海德格爾——現象學的基本本體論
中國當代的美學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哲學基礎。
馬克思的實踐論:
在繼承和批判西方傳統實踐觀念、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實踐概念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他堅持把實踐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理解為人類自我創化并變革世界的現實活動,理解為人的整個社會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礎。
他科學地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里,實踐概念覆蓋了人的全部社會生活,既包括最基礎的物質生產活動,又包括種種精神生產活動,以及人們廣大的日常生活活動。
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存在論
實踐存在論構成美學理論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