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之前的《奇葩大會》里,蔣方舟在分享里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她坦言,直到去年才發現自己是這樣的性格。
在短短幾分鐘的分享里,她的這個最基本觀點,來自她察覺到自己沒有和任何人產生過真實而密切的關系。
所謂真實,就是不和這個人起沖突,不會吵架罵人,也不會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別人。
她說,總是想避免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過于展露自己的真實情緒,尤其是在面對比自己年長或階層高于自己的人時,更害怕讓他們不高興。
過于迎合別人的期待,哪怕不贊同別人的意見,也會說,老師你說得太對了,你再多說幾段。
明明心里感覺非常不愉快,但還是不會表達出來。
這一段分享立馬在網上引起了熱議,許多網友表達了共鳴,好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就是沒有辦法去真實地表達情緒。
前幾天有個讀者就非常苦惱地說,遇到事情總是首先擔心是不是自己的錯,總是先道歉,哪怕真的自己有理,也覺得理虧。
她問我,我這是不是討好型人格?這是不是一種病?
其實,心理學上沒有討好型人格這樣的表述名詞,比較接近的概念是迎合型人格。
在樂嘉老師的性格色彩表述中,把人分為了四類,紅黃藍綠。
按照自我情緒和控制強弱,以及性格的內外向進行區分,討好型人格屬于綠色,當綠色占據比重越高時,那么對應的分析、支配、表達比重就會越低。
或者反過來說,當你的分析、支配、表達等理性能力偏弱時,那么支配你日常生活行為的就是性格或情緒,對外界的控制能力會大大降低。
沒什么脾氣,自我存在感低,不懂得拒絕,太過顧及別人的感受,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這些都是討好型人格最明顯的特征。
2
但如真的認定自己是否為討好型人格,有一個更為關鍵的標準。
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平時里最大的痛苦,是在于別人的要求和自己的要求有沖突,并且沒辦法按照自我意愿去生活,哪怕委屈了自己也要去迎合他人。
心里不斷在糾結,也知道這樣一味迎合不對,但又不敢得罪人,怕別人說三道四,于是繼續委曲求全。
如果你的內心有這種糾結矛盾的掙扎,才能說是討好型人格,如果你迎合別人自己也很快樂,覺得完全沒問題,那就不算討好型人格。
關鍵不僅在于討好別人,還有討好后自己也矛盾糾結,很痛苦地活著。
之所以蔣方舟的分享能得到這么多共鳴,其中有一個關鍵點是:我們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討好型人格的傾向。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被人認同。
但正如她所言,現在社交網絡的發達,放大了我們被人評價的范圍。
以前我們生活圈子很小,認識的人也不多,父母家人,同事朋友,認識一兩百人就頂破天,都能自稱是交際小能手。
在小圈子里,被一兩百人評價也不是什么難以控制的事,只要自己沒什么大的過錯,認識你的人也稍微了解你,那么你哪怕做錯事,他們也能理解和寬恕。
但現在很顯然不再是這樣了。
微信里有一兩千好友的人不再少數,網上隨便發個評論都能被天南海北的人看到,他們不認識你,不了解你,當然他們就能更能肆無忌憚地隨便評價你。
而且,我認為,網絡不僅擴大了被人評價的范圍,還讓這種認同感變得更加廉價。
這種認同,遠不如曾經朋友對你的肯定讓人踏實。
當我們渴望從別人身上來獲得認同感的時候,那份認同就會岌岌可危。
當你可接觸的社會范圍無限度擴大之后,我們的認同感需求也會被無限度夸大,反而會忽視掉內心的聲音。
過于強烈地期待得到別人的認同,就會逐漸變得迎合,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沒了自我的主見。
在我看來,討好型人格是喪失自我主見的路上的一個過程,因為此刻你還有糾結和矛盾。
如果哪天你連這份糾結都沒了,那才是真的糟糕。
3
我這幾天一直都在思考,為什么我們身上會有這種“討好別人” 的傾向,甚至像那位苦惱地讀者一樣,哪怕不是自己的錯,也要忙于道歉呢。
后來,我發現,其實是和我們的教育以及整體社會大環境有關。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你不能自私,你不能任性,你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有沒有發現一個挺矛盾的地方。
中國還有句古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但我們又曾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里提倡去中心化,講集體主義,基本不去談個人貢獻。
當集體主義過于凌駕于個人感官之上的時候,人就有一種非常微妙的心理變化,就是強烈地感受到“自我的渺小和不重要”,感受到“被無視和拋棄”。
武志紅老師曾寫:討好習慣的根源,是我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濃烈的被拋棄感。
這是為什么?
究其原因,就是我們的個人成長速度,已然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我們單個人的聲音,無法掩蓋社會整體的聲音,而社會也在有意無意地消除個人的聲音。
我曾說過這樣一個觀點:我們感覺喪,有一部分原因是,看似網絡上人人都是KOL,有說話的權利,但卻沒有說出的話被更多人看到的能力。
以前世界猶如一個池塘,你是一條魚,看起來還比較顯眼,現在網絡如大海,你這條魚又太普通,個頭也不大,撲騰兩下也翻不起什么水花,在很多時候,就會莫名產生被大海拋棄的孤獨感。
時代沒有真的拋棄你,只是你疲于追趕,世界沒有放棄你,只是它也從未停下腳步等你,別人并非不認同你,只是沒有時間理你。
而當你吶喊了很久,卻發現連個回聲都沒有的時候,就會感覺被拋棄,別人不認同不理解,但自己又渴望得到認同,別無他法,于是就只剩下了迎合。
因為這份迎合,你就要學會圍繞著世界運轉,哪怕背叛了自己的初衷。
可憐得很,也無奈得很。
4
在蔣方舟的分享里,她提到很多次自我的矛盾和糾結,這讓網友產生了共鳴。
這種想法會有一個極端心理,就是明明是在幫助別人,卻也覺得是在做討好的事情,充滿了矛盾。
同學請你幫忙找一些資料,會覺得很有壓力,又迫于情面硬著頭皮去完成,如果自己遇到事情別人幫忙了,就覺得欠了人情,以后想方設法要還回去。
也感覺一定要答應別人的要求,自己再累也要做,不然就是自己不對,覺得好像對不起別人,明明說的是敷衍場面話,自己也不喜歡,但別人愛聽,也是張嘴就來。
自己明明很困,但電話那頭的人依然喋喋不休,就不好意思說再見,擔心別人會誤會自己沒耐心不夠朋友。
害怕被別人討厭,害怕別人誤解,花更多的心思去迎合對方,哪怕意見相左也要先賠不是,哪怕自己不開心也不表露。
在節目中,趙又廷說,我不喜歡別人不喜歡我。
蔣方舟說,沒錯,就是即使這個人你不喜歡,然后你也希望他喜歡你。
還有一個現象是:到最后你會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垃圾場。
身邊所有人都愿意和你講心事,因為你在他們面前那么善解人意,為別人設身處地去想,能說出認同他們的話和善意的建議,他們說你特別夠朋友。
但如果你遇到了麻煩和心事,拿起電話,卻發現無人可訴說。
因為你擔心你說出自己的心事,會給別人添麻煩,會讓別人誤解,會把本來給他們那種善解人意的形象顛覆掉。
你或許也在想,好想有一個多為自己想一點的人哦!
但這種原因,卻是雙方面的。
一是自己曾經過于迎合,又不善于拒絕,讓別人以為你就是那樣的人,他們其實不了解真實的你。
二是你從內心里雖然期待有人認同,但認同卻是你展露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那個自我,隱藏在了你的迎合之下。
讀者問我,我有事沒事就愛道歉,是不是一種病?
我反問,明明別人的錯,你道什么歉?
這么善解人意又過于迎合,活得一定很辛苦吧。
5
對于有討好型人格傾向的人,我有一個建議:
索取比給予更加有效。
這個建議的出發點是:讓自己的性格與人格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
心理學認為,人格是與生俱來的,特定性人格在你的一生中都無法改變,而性格則與環境和后天的培養有關,它除了先天因素外,還有家庭、社會、人際關系等種種因素的影響。
所以,改善迎合的性格,首先從直面你的人格開始。
說句老實話,我們現在的認同感,像是求來的。
發張美顏后的自拍,寫個精心編造的段子,說些迎合別人的話,求來了別人的點贊和認同。
但如若你糾結于這種喪失自我的認同,那就要把這種認同感,從被動的“求來的”,改為主動的“得到的”。
這是自我的覺醒。
那怎樣覺醒?
蔣方舟在分享的最后說過這樣一段話——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當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也有可能也會顯得很笨拙。
但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塑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很大的風險。
這個風險就是,你吸引來的人,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
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這段話其實有另外一層意思:
你周圍的人,應該為真實的你鼓掌,你也應該為別人展現真實的自我。
更何況,長期營造不屬于自己的人設,遲早有一天會崩塌,看看最近娛樂圈的那些熱門事件,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馬東說,愧疚,是我們身上最大的負能量。
蔣方舟說: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高曉松老師給蔣方舟的建議,只有四個字:好好罵人。
這么說吧:不要想著去討好和成為別人,而是應成為獨特的自己。
無論好壞,成為那個本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