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咋才知道呢?要是我早知道就好了!
李笑來這周的這個主題,用了自己的一個例子來佐證。
早在2009年BITCOIN就出現了,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李笑來在2011年接觸后就決定開始購買。在他知道比特幣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在推特上討論這個貨幣。據他估計,大概有10萬人先于他知曉這種貨幣。在比特幣剛出現的時候,這種貨幣和美元的匯率是很低的,基本上是小范圍流通。而過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比特幣才和美元按照1:1兌換。隨后,比特幣開始瘋漲,漲到了2017年1月初的1:1200美元的兌換額。不過短短的半個月后,比特幣價格又被攔腰斬斷。
如果不是長期投資比特幣而想投機撈一把的人,應該是虧錢的吧,因為如果是穩賺不虧,前兩年CCTV也不會專門發一則消息出來,讓大家不要購買BITCOIN,并在它們的宣揚中,透露出和民間借貸一樣的危險,甚至是違法的暗示。從側面也可以看出,比特幣確實讓不少國人損失慘重。
當然我也是看到了CCTV的這則消息,從此內心埋下了對比特幣恐懼的種子,要不是因為李笑來的介紹,可能我會誤會它一輩子。當然,對于它現在的原理我也沒弄清楚,比如它是由誰發行的?如何流通和買賣?會不會存在超發而引起通貨膨脹的危險?等一系列的問題。但至少我現在知道了一個潛在的投資渠道,而不僅僅是大眾所熟知的“放貸、A股、炒房”三板斧。我也就可能會比大多數人多一個維度。所缺的只是弄清楚它是否有投資價值。從這點來看,有些事確實是“越早知道越好”。
但這么多人都知道了比特幣的事,卻鮮有人為此發財,這是為什么?正如李笑來說所,因為它們把投資計劃訂得過短,從而會承受巨大的風險。
當投資期長到一定的程度,在當今時代經濟大趨勢是增長的背景下,寡頭公司和優秀企業一定是能跑過平均增長率的,需要的只是時間。
那有沒有”早知道“就不重要了,比如股票,因為你根本沒打算在最低點買入,在最高點拋出,類似于這樣的投機投資行為。而是長期持有或者是長期購入(只是在跌時多購,在漲時少購)策略。唯有把滿足感推遲,暫且把周期定為10年一個單位吧。因為其實10年也沒多長,我2007年進大學,到現在2017年入學十年。如果我“早知道”房價會漲,股市會漲,你說我會不會勒緊褲腰帶在十年前買入,窮十年換來的就是今天的安逸和自信。但是我沒有這樣做,所以多少現在回想起來會后悔。按照這個邏輯,如果現在我覺得價格太高,從而放棄投資,那十年后我一定會有再次后悔。“亡羊補牢”猶未晚已。
按照這個邏輯,我現在每個星期定投兩支基金:一只是指數型基金,對象為滬深300指數;另一只是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主打BAT。雞蛋別放到國內也別都放在國外,所以我決定按照這樣的組合購買。
同樣,自我投資更重要,因為你投資基金股票,年收益率最高也不太會超過20%,但是你投資自己,收益率翻番確是很容易的事。在這件事上其實”把握先機“尤為重要,但是”后知后覺“也善莫大焉。
所以”早知道“很好,但是”晚知道“也不壞,關鍵是要讓行動配合你的”知道“。不如改個標題,叫做”早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