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御河邊的明月,北河灣的風,正月十六烤百病,旺旺的篝火分外紅。在對于故鄉的回憶中,兒時的正月十六烤百病,時時浮現在眼前。
? ? ? ? 不知從哪個老輩開始,正月十六烤百病,就成了故鄉的風俗。按照祖輩傳下來的說法,進了臘月二十三,就算進了"年"了,"臘月二十三,老灶王爺上天。"焚香擺供,換上年集上請來的新灶王爺的神像,燃響鞭炮,各家人圍坐在飯桌邊,吃上熱汽騰騰的餃子,過起"小年"。這一天叫祭灶,家鄉有個順口溜:"祭灶,祭灶,年下來到,閨女買花,小子買炮,老頭買頂大邊帽。"
? ? 總之,"年"來了,各有所好,男女老少都有高興的份兒,歡樂的氛圍中,空氣里透著鞭炮的硫磺味兒,水餃的濃香味兒,成年人喝酒的酒香味兒。過年更不用說,那是普天下中國人的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既要祭天地,又要祭祖宗,年三十中午,就要在上房的八仙桌前壁上掛上竹簾,請來老天爺及各位眾神,還要請來祖宗的神位,擺上花糕及供品,插上牛油制作的紅蠟燭,除夕的晚上,焚香叩頭,燈燭齊明,香煙繚繞,千萬人家燃鞭放炮,盼望一年的春節正式來到,姑娘們穿上花襖,男孩子打上燈籠,小伙伴相約成群,或大牌坊下,或古棚中,爭相諞自已的燈籠漂亮,女孩兒們則互相夸自己的大花祆美麗、頭上的絹花嬌艷,孩子們成群結隊,走街串巷,古鎮的街巷中一片燈籠的海洋,各座廟宇,香煙裊裊,燈燭齊明,此時,大牌坊上的銅鈴,在冬日寒風的吹拂下一齊叮咚作響,南廟上的鐘聲傳出數里之外,給古鎮籠罩了莊嚴、神秘而又歡快的色彩年三十之夜到正月初一早上,是要吃三頓餃子的,三十晚上一頓,五更一頓,天明又一頓,講究的人家,五更里那一頓餃子,要吃素餡,以表敬神之意。五更起來,要先凈手凈面,首先給老天爺及七十二位全神叩頭,再按輩份,先后給宗軸上的祖宗拜年,完成這一系列的敬神敬祖的禮儀,才能給家中的直系長輩拜年,然后才能給本宗長輩拜年,給街坊鄰居拜年。
? ? 我家是一個大宗族,我的輩份又小,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同輩人都要走到,拜年拜完一圈回到家中時,棉襖的衣袋,褲子的"末兜"裝滿了酒棗、花生、梨膏糖和拜年時長輩給的拜年錢,好一個高興。普天之下的萬民同慶,花花綠綠的各位神像,像灶上的灶王,石磨上的磨神,井臺上的井神,大車上的車神,乃至廁所里的"胡仙",讓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無處不在的神衹,既讓我敬畏,又讓我感受到舊時過年的神秘。
? ?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農歷正月十六日的烤百病。說是正月十六烤百病,其實對于男孩、女孩來說,從正月十五之夜就開始了。在兒時的記憶中,多半年份,正月十五的夜晚是晴朗的天氣,"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只是個別現像,在我7歲那年的正月十五,就是一個晴朗之夜,那年的月亮又明又亮,天空碧藍碧藍,月明星才稀,只是偶爾抬頭,才能看到幾顆稀疏的星星,一眨一眨。人們說,臘月二十三是年之頭,正月十五是年之尾,過了正月十五,年才算過去,所以人們仿佛是緊緊地抓住年尾,盡情地吃喝,盡情地狂歡。這一天,家家戶戶以隆重的方式送走神靈,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
? ? 正月十五,也是燈籠的節日,各家手工制作的各式燈籠:西瓜燈,綠綠的瓜皮,鮮紅的瓜瓤,黑黑的瓜子;兔兒燈,長長的耳朵,紅紅的眼晴,短短的尾巴;走馬燈最為精巧,它分內外兩層,四周繪有關公、張飛、劉備等三國人物,依靠蠟燭產生的熱氣,驅動燈罩轉動,常常引起孩子們的艷羨,最讓人驚奇的是,十五之夜黃家大院里升起的孔明燈,它的燈罩是用羊皮制作,內有一盞油燈,點燃之后,待到熱氣充滿便冉冉升起,達數十丈高,十幾華里外就可看到。這個夜晚是孩子們的狂歡之夜,幾乎徹夜不眠。
? ? 子夜時分,一些待字閨中的大姑娘,相約聚在一處閨房中,焚香請出喇嘛神,將牌位放置在耙車上,然后一齊拉動耙車,悄悄在月色中向一處孤女墳走去,則墳上焚香化錢,再回到閨房,供起喇嘛神,由一人拈香訊問:"今年收什么?"據說喇嘛神會附人說話,說收芝麻,或說收豆子等,就可預知種什么才能豐收。很小聽過這一傳說,感覺十分神奇,一次偷窺這一神奇的儀式,被參與其中的小姑姑察覺,被擰著耳朵揪了出去,她說,人家大閨女的活動,你一個臭小子來干啥?
? ? 姑娘有姑娘的玩法,男孩子也有男孩子的玩法,那一夜,燈籠里的蠟燭燃盡,我們一伙七、八歲、八、九歲的男孩一一鎖成叔、道生叔、二牛叔、大會叔等一桿人等放下燈籠就聚在一起,要烤百病。子夜時分,圓月灑下一地銀輝,我們相約我家院北的打麥場上,開始我們自己的狂歡。
? ? ? 那時候,民國上將王占元的墓地尚存有一棵大柏樹,折下柏樹枝用作點燃篝火的材料是上等的選擇,我們當中爬樹技術最高的就是鎖成叔了,他三下五下,噌噌噌爬上了大柏樹,一枝一枝折下柏樹枝,不到半個小時,我們每個人抱著一相樹枝返回麥場,點起篝火,隨著噼啪一陣響聲,篝火由小到大,月光下紅紅的火焰,映紅了每個人的臉龐,濃郁的柏枝和柏葉的香味,驅走了困意,一位伙伴念念有詞:"烤烤臉,不長癬;烤烤眼,眼更明;烤烤腚,不生病……"滑稽的一幕出現了,鎖成叔叉開腿,那時我們大都還穿著開襠棉褲,他露出小雞雞,接口說道:"烤烤鴿子,不長痤子!"按街坊輩兒,他們三位都是叔叔輩,我是侄子輩,但我們都是同齡人,都在童年,童言無忌,更沒什么歪心眼,聽到他的烤火詞兒,一起大笑。正月十六百草靈,只要是草木燃起的火焰,烤到人身上哪個部位,都會祛除毛病,健康身體,這是一個年代久遠的古老傳說。
? ? 在民間還有一個說法,正月十六早上,誰家的柴禾垛如果沒人取柴烤火,是不吉利的,所以烤百病的人就會東家柴垛上拿一把,西家的柴垛上拿一把,柴垛的主人也圖上吉利。
? ? ? ? 一整夜的瘋玩,不只是烤火,"啦呱"是小伙伴度過通宵的必有內容,故鄉方言,把講故事說作"啦呱",就像四川人把講故事叫作"擺龍門陣"一樣。啦呱啦得最精彩的要數道生二叔了,他天生一個好腦筋,會講很多故事,像《二小娶媳婦》、《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寶葫蘆》等,都講得有聲有色,像說評書一樣。到黎明之前,是最寒冷的時分,我們又找到一個麥秸垛,鉆到麥秸中邊取暖邊啦呱,一直到東方放亮,這時大街小巷里傳來小販叫賣韭黃的吆喝,長一聲,短一聲,這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故鄉獨有的一道風景,
? ? ? 正月十六天不亮,挑著擔子,推著獨輪車的小販一早就趕往御河之濱的這座古鎮沿街串巷叫賣韭黃,"正月十六百草靈",用韭黃包水餃,據說能消除百病,一年平安,圖個吉利。此時,紅日東升,雄雞高唱,母親們大聲呼喚:"回家吃飯啦!"我們這才戀戀不舍地麥秸垛里爬起。
? ? 東方大亮,家家戶戶的院子上空,飄散著水餃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