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了,接下來的日子,我們都要好好過。
這段時間我們先排查基礎,每天聽寫一單元的詞語,應該還簡單。
1.
每天要聽寫,所以晚上的作業開始有了這一項:聽寫詞語,找出不會的,抄、記、默。布置好這個作業,作為老師你是不是可以期待第二天聽寫每個孩子都過關了呢?
當然不會。
事實也是。一個班里縱使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們全對,也會有小五小六們錯上一二三四五六個不等,更不可避免的,會有小七小八,甚至小九小十錯很多個。
這段時間的老師,連小助手也不用了,而是自己瞪大眼睛屏住呼吸仔仔細細一個個一筆筆批下來,非要把孩子不會的全找出來。盡管有心理準備,可要是看著五十個詞語錯上一二十個甚至三十幾個的孩子冒出來,還是會有腦袋發暈扶墻痛哭之沖動。
但你必須知道,在孩子這里,一切皆有可能。
因為很難避免,有幾個孩子在聽寫時可能會是毫無準備的“裸寫”。原因在于,第一,孩子不重視,學校里布置作業的時候應得好好地,到了家里,被電視被游戲被吃的喝的拉拉撒撒一攪,就含糊地過去了。家長呢?忙啊,要上班要養家,要伺候老的少的,還要照顧自己偶爾放松玩玩樂樂什么,到了四年級更加不會從頭陪到尾了。那么有些時候,家長問一聲“作業好了沒”,孩子說“好了”便看也不看就含糊過去了的,也不會在少數。
結果第二天,孩子錯了N多。老師只能想盡辦法擠啊挪啊把孩子拉去訂正抄寫復習再聽寫再批改再抄再記直到全對。可想而知,本身時間就緊,復習內容也多,這樣一來,好好的一天就被折騰在幾個詞語里了。老師累死,孩子拖死,別的事情也被影響壞。這樣的孩子,如果能夠在之前先聽寫過一次,把錯過的詞語抄過記過,這一次的聽寫就已經是復習了。哪怕錯了,也不會太多,而且也能非常迅速地達到熟練的程度。
這便是學習。
2.
有過N次撞墻經歷了,陳老師便知道會有上面這樣的情況。所以第二天要聽寫了,除了布置作業時候強調,QQ群里說明,還把那些重點可能“裸聽”對象一個個聯系。QQ啊,微信啊一個個消息拋出去。比如小鑫媽媽:
鑫媽在嗎?
每天把鑫當好孩子來培養,學習態度認真很多,上課表達也非常好。
期末了,我們開始復習,詞語盤點、日積月累和課文內容背誦并會寫,這是最基本的,這些抓好,常規的就有了。
媽媽的每一點付出,在孩子身上都是有效果的。加油哦!
鑫媽回答:
恩!這段時間基本的我會抓的!
謝謝老師提醒!
不管怎樣,把還需要家長陪伴幫助的孩子家長都聯系個遍,告訴他們這段時間抓詞語聽寫讓孩子先準備準備的事情。這樣家長自然會重視起布置的這類作業,才能確保我們的復習有條不紊萬無一失。
3.
聽寫多簡單啊,為什么一定要在家里聽寫一遍呢?
是啊,為什么呢?
找出不會的學會它,從不懂到懂,作為老師你懂的,這便是學習。當然,陳老師也經常這樣向孩子們拋問題。
“這樣第二天聽寫起來正確率就高了。”像都浩這樣的孩子,便開始順著陳老師的話總結提前準備之妙用。接著,她們會舉例說,“我過去常常沒有準備,可是我現在自己每次都先準備過了,第二天就能全對了。”
“看到了吧,先聽寫一下,找出自己不會的,然后你就可以寫寫,記記,再默一遍,然后很快你就學會了。”陳老師呢,就負責把他們說的再具體地展開,給那些還沒有感受到這一做法好處的同學聽,“準備過了,第二天老師再幫你聽寫,你只要把那些還沒有會的抓住,就全部學會了,這樣,你就是和我們誰誰一樣很優秀很優秀了。”
“原來誰誰這么好,就是因為自己先準備過啦。我只要和他們一樣去做,那就是和他們一樣了!”說完了 ,老師再冒用孩子們的口吻把學習的小秘訣總結一下。
然后開始推動:“要學好語文真的很簡單,只要你行動。只要你和誰一樣讀啊寫啊默啊,你就可以和他一樣了!”說這種話的時候,陳老師一般都是會把手輕輕地放在某個娛樂至上學習全拋的小家伙頭上,輕輕摸摸他的小腦袋,然后再拍拍肩,把聲音提高六度關照說:“聽見了沒,一定要學過。不要忘記,你也可以和誰誰一樣哦!”
這天,老師摸過小鑫腦袋拍過航寶肩膀,看他們小嘴一抿臉頰一鼓很勵志了,才放了心。
那么,接下來,就定定地等著明天小鑫們聽寫進步再表揚她們努力有了效果。
4.
第二天。
聽寫開始。
聽寫結束。
批改。
咦?怎么回事?批著批著,老師頭皮發麻了:還是有那么多個孩子,錯了那么多。有的一般多,而是一半多。小鑫,小鑫居然是其中之一,航寶也是其中之一。
無語,無語,無語,流汗嗒嗒滴……
直到找到孫老師,一起“抱頭痛哭”過了,陳老師才平靜下來。
為什么會這樣呢?小鑫啊航寶啊,作為媽媽的應該不會對孩子不管不顧吧!就算平時偶有疏忽,可是這些天陳老師如此“關切”,怎么會這樣呢?一定要問個明白。
然后,陳老師又QQ啊微信啊。航寶媽媽回了:
一點沒有用心記
我都無語了
昨天我爺爺五七,我在守夜沒有管他
……
啊,陳老師看不下去了,爺爺五七,當然沒有時間關注孩子了。小家伙懂事點才好呢,做媽媽的太辛苦了……想著想著,老師忽然很心疼,心疼那些既要工作又要顧家顧孩子孩子又長得蝸牛一樣慢的航寶們的媽媽!
趕緊打住,陳老師想好措施,中午給娃補上這一刻。
“別難過,學習就是這樣子的,抓了就好,不抓就不好。”陳老師安慰說。
5.
說真的,因為自己也是養著兒子的,所以陳老師能理解航媽,一邊那么努力打拼一邊還盡心竭力地養兒子,真的很辛苦。要是偶然有什么沒有做,那真是很正常的。只是真的好心疼做媽媽的。孩子腦袋瓜蠻聰明,可是太調皮,時不時想著玩,做媽媽的一有事情就鉆空子,媽媽該有多難過啊!可是做老師的再心疼,也沒有辦法,兒子嘛,只能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養,總有一天航寶會小宇宙爆發的。
只是小鑫媽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我下班,Q里還是沒有回音。
回家路上,覺得還是打個電話。一打,明白了,原來頭一天晚上奶奶來接,這家伙要去外婆家住,不讓去,他便在校門口發作了——我們叫啥?放無賴?
結果怎樣?當然是小鑫贏了。打電話,外公外婆接去,不過下星期開始不能再住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不相同。孩子也是,假使一萬個孩子出問題,那一定是會有一萬個問題的原因。我想起來,鑫媽以前很喜歡帶寶貝去外婆家。外婆家有伙伴,外婆家受寵愛,外婆家還可以玩游戲,小鑫徹底愛上外婆家。就是媽媽不去,他也能夠一個人住上很久。想來爸爸媽媽也挺喜歡這樣吧,小鑫不在,他那些惱人的作業也就不在,做父母便可以徹底享受零吼叫的生活。豈不快哉!
可是媽媽很為難地跟陳老師說:“不給他去,他就放無賴了,只好給他去了。”
看明白了沒?這便是癥結所在:老爸老媽,我想做什么,你不允許,我就“放無賴”,最后你總會拗不過我,只能勉強同意。
可以想象,過去十來年他們彼此之間一定經過不知有多少次的僵持,正是那一次次的練習,小鑫的“放無賴”功夫便有了如此登峰造極讓奶奶啊媽媽無招可施只能依他之高度。當然,父母也知道依了他的后果,父母也有勝利的時候,代價是——心愛的兒子被自己狠狠一頓打!我和孫老師清楚地記得這學期就有一次,小鑫臉上身上全是淤青,著實心疼!可若是天天這樣,縱然孩子能承受,心疼孩子的父母如何忍受?
所以,“拗不過”是必然。
“沒有人陪他學習,這樣真的很不好。他這么要好,積極性這么高的,千萬不能這樣子。明天開始得讓他回自己家了……”面對同樣沒辦法的媽媽,陳老師只能在最后安慰說“放心,我們也跟他說說”了。
6.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常常會被孩子很多問題困擾。這些問題的背后,折射的是作為家有學童的父母的悲憂與煩惱。面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的家長,確實是想過無數辦法,但是最后還是沒有辦法。
我始終覺得,那個來到你面前的孩子,真的是我們的家長能夠帶出的最好的孩子了。因為這其中牽涉的不只是他們是怎么在教育孩子,怎么在對待孩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覺中影響和造就孩子的,是孩子自出生以來所有生活的全部——從小到大,他們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過什么,經歷過什么,這全部的全部,有的給與他們良性的刺激,有的不知不覺把他們帶到一個無力拉回而且也無助于成長的地方。
這其中,駕駛著生活小舟的父母,他們的見識,他們的習慣,他們的生活態度,他們個人的成長,最終決定著孩子的生活,那是成長的底色。
所以有專家會說,要教育好孩子,先讓自己成長。父母成長了,孩子自然會成長。
作為我自己,一名教師,在感覺相對輕松地傳遞和實施對班里40個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同時,同時也需要對自己的孩子——我家麥子先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當麥先生一天天長大,我漸漸發現,他的學習、生活的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折射出我作為母親的問題。比如兒子常常把房間搞得亂亂的,那就是因為我這個媽媽從小不懂得整理,到很晚才知道原來要把家收拾干凈只要“物歸其位”這么簡單。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一點點看到自己的問題,一點點改變自己。雖然有點晚,但能“亡羊補牢”,也屬萬幸。兒子一天天成長,父母自己,父母的教育,是需要不斷改變以給予他能夠接受并適合他的教育。是我越來越欣喜這樣的發現,越來越有學習和改變的動力。是啊,無論出了什么問題,先不要責怪孩子什么不好,那都是因為你自己。我們更加不要止步不前,焦慮和糾結于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問題,你最需要的是改變你自己。
是的,成長,和孩子一起成長。我每天對自己這樣說。我還想對我們無數的家長這樣說。
7.
今天,小高媽媽給我打電話。因為幾天前我打過她電話,她換手機了,所以才看到。
小高媽媽在中學食堂工作,每天五點到十一二點多工作,下午三點又要去上班,晚上很晚回家。交過保險和各種稅費,一個月收入就沒有多少了。可是為了整個家,她必須出去工作。小高呢,因為沒人陪伴,各方面便松懈下來了。我打電話,就是因為看到他家里的學習效果不好了,跟媽媽提個醒。媽媽沒接,我也不再打。因為我知道媽媽其實真的沒有時間去照管孩子,還是自己在學校多關心一點。
果然,學校里看著還認真的小高,字可以寫得那么漂亮的小高,好不容易作為“好孩子”被肯定的小高,在家里已經開始讓媽媽很無奈了。
媽媽說,她覺得也不對,小高最近表現得很隨便,書也不看,又“很老三”,簡直就像“小流氓”了。說到自己那么辛苦的工作,自己兒子又照顧不到,小高媽媽再說下去怕是要失控了。
小高是個真性情的男孩,他聽媽媽和老師電話,也難過了。當陳老師跟他說話囑咐他“要照顧好自己,不讓媽媽操心,媽媽那么辛苦,看起來都那么老了”的時候,他都哭了。
親愛的小高,早點懂事吧!每天把自己照顧得好好地,不要再讓愛你的媽媽焦慮了。
老師對小高媽媽說:“你不要擔心,孩子會好的。你要想辦法換個稍微輕松點的工作。學校里孫老師和我會照顧好的,你放心吧!”
是的,在學校里,有孫老師和陳老師這對絕佳搭檔,小高一定會更好的。
孫老師和我都清楚地知道,我們班誰都可以成為好孩子的。就是那些看起來還有點落后的孩子,他們只是需要時間,只是要更多的期待和關懷,讓他們去發現自己,最終去成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