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雙贏思維。怎么理解教育中的雙贏?個人觀點,讓父母和孩子雙方都獲得成長的思維方式。中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多數是老子的話兒子必須聽,沒有理由。而如果父母并不明理,幼年時被迫聽話的孩子,到了叛逆期的叛逆行為往往異乎尋常。所以,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當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會效仿。我愛看書,女兒從小就愛看書,還因此被老師選進了學校的閱讀社團。
五,知彼解己。我一直對女兒像對朋友一樣,記得女兒8歲時,有一天對我說"媽媽,你懂我",哈哈,對我來說這是最高獎賞。她在學校發生什么事都會講給我聽,我們常常因為共同的笑點而笑倒。有次我遇到她好朋友的媽媽,閑聊幾句,我驚訝于她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女兒在學校都跟誰玩,她驚訝于我竟然都知道,而且女兒什么都告訴我。這樣的家長有多少,我無語。
試著解讀雙向溝通中的四個毛病:
001 價值判斷:不顧事實,完全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的對錯。這是武斷的家長經常做的事,如果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那更可悲。
002 追根究底:窺探別人的隱私。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如果尊重她,她自然也尊重父母,反而會在一些她認為重要的事上請教父母。
003 好為人師:憑自己的經驗唐突地給出忠告。不給孩子成長機會,剝奪了孩子的思考。而且有時候家長過去的經驗未必適用于現在的孩子。
004 想當然:按自己的動機去揣測別人的目的。就像那個發現孩子在車身上刻字,就給孩子一頓暴打的爸爸,轉身發現孩子刻的是"我愛爸爸",悔之晚矣,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心。
六,綜合統效。這里說到溝通的三個層次,自然希望跟孩子達到高層次的溝通,這就是集思廣益,有來有往,互通有無,找到解決事情的最佳方式。
三年級運動會,女兒的兩個好友分別邀請她參加不同項目報名,時間沖突讓她為難。我幫她分析了不同選擇的后果,她也說了自己的想法,最終讓她自己決定,怎么決定我都支持她。后來她的決定讓朋友們都滿意,而且她從那以后更相信自己,也更相信我。
七,不斷更新。我認為,對一個小學生來說,低年級培養自理能力,中年級培養社交能力,高年級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我女兒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自己收拾。現在她在放學后的托管班一群孩子里,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她的長笛老師評價她,同意做的事一定會做到,所以交給她的事從來都很放心。作為媽媽,我深感自豪。
說了這么多女兒的優點,我仍然認為她是個普通的孩子。未來,仍然有很多她和我要面對的問題。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為大人的自我指南,期望更多的父母能夠自我成長,讓更多的孩子能有個愉快的童年,并且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