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6日開始日更,到昨天,一共42天,估算平均一篇文章1200字,也有50400字了,可我3萬字的論文還沒有寫完。
這感覺像是回到了中學時代,開學前一段時間往往是我們最認真刻苦的時候。
回想自己的假期,過得也還算充實,有的地方甚至小有成就,但是為什么最最重要的論文,我卻沒有完成。
時間管理理論中有一個“四象限法則”,它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
對于剛發放假的我,認為論文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畢竟還有一個月才開學,總能寫完。卻把健身、寫文歸為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因為這是需要天天堅持的事情,過一天就少一天。
現在,論文對于我來說已經到了再不寫就無法畢業的節骨眼兒,我才開始重視它。最后一段時間拼命寫,雖然也可以完成任務,但是質量肯定不一樣。重點是會打亂自己的生物鐘,影響做其他事情的時間。
時間四象限法的處理原則就是,重要又緊急的事情趕緊做、緊急不重要的事情隨后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沒緊急的事情趕緊做、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有時間再做。
這個方法很適合用于給我們要做的事情排順序。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很多事情,工作、家庭、朋友等事情,通過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把事情分出先后順序,效率更高!
有些童鞋提出,有些很接近的事情無法分得特別清楚怎么辦呢?
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方法,先將你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來(假如是6件事情);第二,將這6件事情按重要性排序,1至6為最重要至最不重要;第三,將這6件事情按緊急性排序,1至6為最緊急至最不緊急;最后,把重要行的排序數字和緊急性的排序數字相加,數字最小的即是最重要也最緊急的事情,依次排序即可。
該方法特別適合重要緊急程度差不多的事情,如果一眼就能分辨的就不要用這種方法。
有些道理懂了,但是實踐起來還是會有偏差。
光聽道理,沒用,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這是一個典型的錯誤運用案例,如果假期開始的時候我可以每天寫一部分論文,那么現在肯定不會這樣匆忙。
世上沒有后悔藥,事已至此,吸取教訓,告訴自己下次不要再犯。
我去寫論文......
預計未來一個月,不會好過,自己造的孽,自己補回來。
大家晚安!
無尾熊不吃按樹葉 / 文
日更第43天!
關注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