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這本書的作者是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他入選2004年《時代周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百人名單”,以及《外交政策》的“世界百名思想家”名單。平克是當今最偉大的語言學家之一,也是實驗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他最善于透過語言這扇窗戶,結合人類學、心理學和認知學來解讀世界和人性本質。
關于本書
這是一本通過分析語言深度剖析人類思想本質的革命性的學術著作。
全人類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焦慮:人性如果有規律,那么,人的思想和情感就沒有辦法逃離這套規律的束縛。這種規律也被一些哲學家叫做:人類的心智洞穴。《思想本質》這本書,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那就是,人類始終身處在自己的心智洞穴,而揭露這個真相的路徑就是語言。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在大多數學者為總結出人性規律而感到雀躍時,作者平克卻悲觀地感嘆:難道人類會永遠被囚禁在我們的心智洞穴之中?即使如此,僅僅靠著天平和卷尺來認識這個世界還是太簡單。人類最終想生活的那個世界,不應該是屈服于現象的結果,而是應該在“創造”和“再定義”中尋找答案。
一、透過語言看社交關系
平克認為,語言揭露了人在建立和維護社交關系時的一些固定思維,通過分析“間接語言”,我們認識到,人總是下意識地要降低人道德和法律成本,同時也追求保護彼此的面子。此外,由于人不知道他們和對談者之間的關系處于什么樣的距離,也不清楚對談者的價值觀,所以大腦始終處于“沖突博弈”的狀態。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游走在“個體知識”和“相互知識”這道光譜之間,在“個人空間”和“社會關系”之間苦苦掙扎,嘗試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語言讓我們發現了這些本質,也同時是人類在光譜之間保持平衡的重要路徑。
1.禮貌理論
很多人錯以為面子文化只有中國才有,其實不然。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研究出一種“禮貌理論”,他認為,人在交往中因為要維護面子而感到焦慮。每天,我們說的很多話都可能傷害到對方的面子。雖然人類脆弱,但又充滿智慧,為了顧及大家的面子,我們發明了“禮貌”來補救。 語言學家安布羅斯曾經說過,禮貌是“最可忍受的偽善”。
2.沖突博弈
不過,禮貌理論只能解釋關系融洽的情況下會發生什么, 那么當兩個人發生沖突的時候,人會自動進入一個“沖突博弈”模式,體現方式就是大量使用“間接語言”。間接話語有一個直接功能,就是極大降低賄賂成本, 讓“賄賂”變成了一個很日常的事情。間接語言讓“賄賂”從臺上變成臺下,收受雙方都能容易地抵賴。所以可以看出,人性本質會自動規避法律和道德上的風險,追求趨利避害的最佳途徑。
3.相互知識
舉個例子,《皇帝的新裝》故事中,小男孩最后說了一句,他沒有穿衣服,引得哄堂大笑,但實際上小男孩并沒有說出任何人不知道的事實,但是,他張口的那一刻產生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這個事實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了。這就是學者們所說的“相互知識”概念。相互知識不僅能帶來面子的糾結,還可以凝聚力量,更容易團結一個群體。
二 、透過語言看人類情緒
臟話作為一種禁忌語,可以直接刺激到人類大腦中的大腦杏仁核,而杏仁核協助大腦管理人們的記憶和情感。研究顯示,如果人接觸臟話,這個人大腦中的“杏仁核”就會被立即點燃 。那么,臟話這類語言揭露了哪些情緒規律呢?語言學家分析了很多樣本,然后發現,人類的負面情緒和“宗教”、“疾病”以及“性”緊密聯系。
1.宗教
因為平克的研究基礎是英文社會,而英文社會大部分都是宗教社會,所以能總結出一個“宗教臟話”的類別,宗教引發的負面情緒主要有震懾、敬畏等等。但中國不是宗教國家,你可能很難體會這一點。可以看出,臟話的威力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不太相同。
2.疾病
疾病可以快速引發負面情緒,比如我們嘴上常說“你有病”,或者美國人開玩笑會罵別人“你得了梅毒”。然而,社會進步了,人類已經廣泛使用抗生素,所以,疾病類咒罵語的殺傷力已經下降了很多。這也說明了臟話的威力在不同的年代也不一樣。
3.性
性不僅僅只帶來快感,也會引發負面情緒。舉個例子,兩個剛剛做愛的年輕人,他們一定都很開心嗎?如果一個人把這一場性愛當成一夜風流,而另外一個人想追求長久的婚姻關系,這時就會產生欺騙感和傷害感。如果意外懷孕了,會產生對養育孩子或者是墮胎的恐懼。 除了負面情緒,甚至性還伴隨實質利益沖突。父母會關心傳宗接代,社會輿論會關心,性自由會不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三、通過語言看思想
人類大腦中有一個“直覺物理”,人們靠著它解讀空間、時間和因果關系,這樣的解讀被語言記錄下來。同時,現實世界有一個“現實物理”,科學家通過不斷做實驗得出結論并且總結出體系。當我們用物理知識來檢驗人類語言,會發現我們的語言“錯亂不堪”,因為“直覺物理”和“現實物理”之間有巨大的鴻溝,人對于這個世界的直覺認知和現實世界的規律是格格不入的。
1.空間
平克發現,我們語言中透露出來的物理世界,跟實際的物理世界是兩回事。比如,我們都走過地下通道,人明明是“被地環繞著”,為什么不叫“地中通道”要叫做“地下”(underground)?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物體都是三維的,而人的大腦會自動把物體分類一維、二維或者三維。一條線無論多細,它在真實的世界中還是3D的。但是人類用介詞去形容跟這條線的關系時,會說“沿著這條線”,但絕對不會說“沿著這個球”。那是因為,人類大腦里面默認一條線是一維,而一個球是三維。
之所以說“地下”或者“水下”,這是因為“水”和“地面”在我們大腦中被設想成二維表面,而不是三維實體,我們會把物體的邊界當成物體本身。所以一旦突破了“地”或者“水”在我們腦海中的二維邊界,我們就自動判定該物體處于水和地之下。
2.時間
在人類大腦中,有一個“心智秒表”,它動不動,并不不完全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而是當人們心生愿望,這個秒表就開始運行;當人們如愿以償,秒表就停下腳步。當一個人用過去式講述一件事情,除了表示“這事情發生在過去”,但同時也暗含了“這件事是事實”這個意思。而人類在談到“將來”時,除了表示這件事“會發生在將來”以外,更多的是暗指了“意愿”和“可能性”。
3.因果關系
平克告訴我們,人類大腦中的“因果關系”實在是太簡單,完全無法匹配在真實世界中復雜的邏輯層面。因果關系,不是簡簡單單的一起事件引發了另一起事件,所謂“因果”,是一個縱橫交叉的組織。然而,當人們思考因果關系的時候,相信的不是事件的關聯性,而是事件中隱藏的力量。
金句
1.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游走在 “個體知識” 和 “相互知識” 這道光譜之間,在 “個人空間” 和 “社會關系” 之間苦苦掙扎,嘗試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語言讓我們發現了這些本質,也同時是人類在光譜之間保持平衡的重要路徑。
2.間接語言在人類社會中有巨大力量。中國人喜歡談的面子,維護的方式必須要靠間接語言,它是一種極大降低道德和法律風險的表達方式。
3.由于人不知道他們和對談者之間的關系處于什么樣的距離,也不清楚對談者的價值觀,所以大腦始終處于 “沖突博弈” 的狀態。
4.西方經歷了性解放運動, 而中國的基礎性教育還都沒有做完善。太多的人對于有關性的聯想還是壓迫的、負面的、隱晦的。談到性,人們都有普遍的心理障礙,語言也是這些障礙的幫兇。
5.如果仔細分析人類描述這個世界的語言,可以看出人類的邏輯極其荒誕,原因是我們認知里面的“直覺物理”和真實世界的“現實物理“有巨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