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作者是 黑馬營導師、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
不同投資機構對回報的期待各不相同。每種機構后面,都有LP,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有限合伙人”,也就是那些出錢的人,但他們不參與公司管理。投資機構需要面對它們背后的這些LP。而LP都希望投資機構能在8-10年內,很穩定地、幾乎沒有風險地帶來兩倍以上的回報。在不同階段,LP會給出不同資金額度來支持不同的基金。
第一種是投早期項目的基金,基本每個成功項目都需要有十倍以上回報。如果離上市時間還遠,比如還有4-6年,假設命中率為五選一,即20%,10乘以20%就是兩倍。當然,LP希望得到的回報是超過這個標準的,但畢竟投早期項目的基金風險更大,這個成績已經能讓他們滿意了。
第二種是成長型投資基金,大多投B輪、C輪。它們希望投到發展得很快的公司,能有六七倍回報,在命中率三選一的情況下,也能達到兩倍的投資回報目標。
第三種是Pre-IPO階段的投資基金。公司離上市還有一兩年時間,這時命中率非常高,三選二,平均回報為三倍左右,兩項一乘,也為兩倍左右。
這三種基金對風險的評估標準各不相同。早期基金會看項目的亮點是否足夠多。成長型基金會做較多數據分析,用來評估市場規模、形成業務指標,這其中需要做用戶調查。PE,在國內一般叫“私募股權投資”,會非常謹慎,需要分析更多數據來降低投資風險,因為它們輸不起,好的項目不過3倍回報,如果不好的項目太多,比如一半以上不理想,那回報就會出問題。
所以,不同的投資者,心態是不同的。一般來說,被投資公司上市后,如果每年能保持7個點的回報,那么這個基金就算做得非常不錯了。
對于投資風險,大家都會花時間去考慮怎樣控制它。最大的風險其實是社會風險,這是系統性的、無法掌控的風險。因此,在將資金配置給各基金之前,LP首先考慮的是到底在美國配置多少、在中國配置多少,為此他們需要專門做國家風險評估。這個評估與這個國家是否有好的上市公司、有多少創業者,沒有太多直接關系,他們更多是看這個國家的市場是否足夠穩定,是否有足夠好的土壤能讓企業發展起來,之后才是考慮這個國家有多少人想要創業、是否有足夠多的成功案例這些問題。
對VC或PE來說,企業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風險,都需要認真對待。
第一是市場。這個市場是已經起來了,還是即將起來,還是尚未啟動,這對項目的價格有巨大的影響,也比較難掌控。如果這個市場起來了,規模究竟能做多大、行業競爭會不會很激烈,都需要深入思考。
第二是商業模式。這是每個VC花費時間最多的一個問題。如果某個模式被驗證可行,而且風險較低,那么它有多大的杠桿效應呢?比如我投一塊錢進去,最后能賺多少錢回來呢?或者用多長時間,我能把這一塊錢賺回來?這些問題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但童士豪說他反而對這些問題不太關心,因為只要你足夠聰明、數學基本功足夠扎實,商業模式基本上是能計算出來的,這不是成功的重點。重點是什么呢?童士豪認為,重點是創業團隊的執行、學習、調整,以及凝聚人才的能力是否強大,是否能及時找對風口,不然估值即便再便宜,這個項目也沒價值。
很多投資人在投項目的時候,因為對行業沒有太大把握,對團隊也不夠了解,所以就跟創業者糾纏,極力要把價格壓低。實際上,對價格越敏感,越說明他對項目風險沒有把握,所以要靠低價格來提升保險系數。在和投資者談項目時,你聽他們問什么問題、怎么問,就能大概猜出他們是什么類型的投資者。
有人偏重于產品,他會在產品上和你談很多細節,但產品是會變的,今天做的是這個樣子,之后可以變得更好,本質賭的還是團隊的學習能力。
童士豪說,他第一次看小米做MIUI,到第一次玩小米手機,再到后來他們做紅米,中間的差別其實是非常大的,你很難在見到它的第一天,就能想象到它最后將是什么樣子的。而在市場比較火熱的時候,很多投資人擔憂的并不是團隊或市場,而是系統性風險,也就是這個行業到底什么時候會崩盤。
財務風險和商業模式風險是有關聯的。投資者通常會選擇輕模式的架構,因為輕模式不需要太多投入,就能提早證明這個項目是否有機會、是否可行,所以,輕模式項目通常在融資速度上會比重模式項目快。但如果一個行業,輕模式項目太多,重模式如果有辦法做起來,也有可能會做大。
大眾點評、58同城、趕集網這些網站,它們的模式相對都比較重,但正因如此,能做成這個事情的團隊也比較少,投資人有五選一至三選一的成功機會。
為什么團購項目一度比較受歡迎呢,因為它的模式相對較輕,所以曾經有十幾家團購網站拿到VC的錢后奮勇廝殺。輕模式行業,競爭相對激烈,但如果你能活下來,未來賺到的錢也會比較多。重模式行業,參與的團隊比較少,但投入比較大、融資周期比較長,投資人在其中會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