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眼里,巴菲特是股神,是了不起的大富翁,是富豪們趨之若鶩愿意出高價與之共度晚餐的人,但是或許他并不是一個遙遠的神壇上的人物
巴菲特從小就是個有著賺錢野心的人,幸運的是他也有這方面的天賦與實現所想的行動,從小時候開始他就不滿足于父母給予的零花錢,而想著怎樣才能聚集更多的財富
為此他還發下那個著名的誓言:在我三十五歲前成不了百萬富翁,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樓上跳下去
更神奇的的是他追逐金錢并非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而純粹出于對賺取財富的熱衷。這也是他的投資充滿理性的原因之一
他是一個很念舊的人,所以他一直在奧馬哈工作,喜歡在同一家餐廳吃同樣的食譜,甚至他的辦公室里并沒有現代的股票操作機器
巴菲特是個很具有感染性的人,哪怕他站在聚會的角落,也能把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就像很多傳記不會真正寫清人物的經歷一樣,我也曾經想不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會把一筆不菲的金錢交給當時并不名聲大噪的巴菲特打理(當然可能拒絕的人更多),他的人格魅力應該在其中占了很大的部分
他的演講與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屬于天賦,但后天的鍛煉也絕對功不可沒,巴菲特曾坦言在卡耐基的演講課程對他意義重大。甚至他還通過在奧馬哈大學講授課程來使自己的這項演講技能臻于完善。
如今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遠遠豐富于過去,但又有多少知識被轉化成了能力?更遑論財富了。而巴菲特就正是在不斷的汲取中不斷的實踐,進而有所收獲
感覺偉人必有些與眾不同的經歷,比如比爾蓋茨在哈佛輟學、扎克伯格也是如此。不過,巴菲特的經歷要顯得溫和一些,他只不過從沃頓轉學而已,嗯,那個全球第一的商學院
巴菲特很清楚自己的個性和商業風格,所以他選擇離開那個盛名在外卻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他回到了家鄉在內布拉斯加大學完成了學士學位
但很不幸的是之后他申請哈佛被拒,卻也很幸運的在哥倫比亞大學遇見了影響他一生的導師格雷厄姆。
他師從著一位著名的投資學理論學家,并且在畢業時拿到了最優秀的成績,上學時他如饑似渴的閱讀著有關經濟學的名家專著,所以說它并非一個依靠經驗獲得成功的人,而是有著踏踏實實的理論根基
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市場里,最不乏的就是經驗論者,他們有一些是依靠運氣,一次賺錢便指望次次如此;有的根據自己的虧虧賺賺總結了一套方法,是否靈驗還不得而知;更可怕的在四處打探小道消息的。
我們所希望擁有越來越多的成熟的投資者,他不必是科班出身,在重點大學上過金融學,但是重要的理論著作必須要有所涉獵,而不只是摸著石頭過河,用自己的錢去得到一些教訓,我們都說中國市場情緒太大,比如前幾天格力宣布不分紅,但是季報增速也有44%,跌停開盤也是太夸張。
在擁有專業知識體系的同時,另一個重點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巴菲特初時很癡迷于導師的煙蒂理論,但是后來在查理·芒格的影響下,轉而尋找值得長期持有的公司,不再只是單純的關注廉價股票。
在投資股票的同時,巴菲特同時進行了大量的企業并購,這也是他有別于其他的投資者的地方。
記得紀錄片里,八十多歲高齡的巴菲特仍舊每天開著車去辦公室工作,這種對工作發自內心的熱愛支撐著巴菲特走到如今。
假如當初巴菲特喜歡的是科研,說不定如今他也已經是諾獎獲得者,讓巴菲特成為今天的巴菲特,因為他熱愛的是獲取財富本身
通過一本書走進一個人,就會發現過往對巴菲特的印象刻板極了,這個老頭身上對認定的事業的熱愛是那么打動人
? ?
? ? ? 愿大家都能每天跳著踢踏舞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