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公司一銷售發我微信,讓我處理一個工作問題。我說我在醫院看病,對方問,病的重嗎?我說,很重才來醫院的。對方突然感慨了一句,太拼了。看到這三個字第一反應就有了不好的情緒。我生個病跟我太拼了有什么關系?難道所有生病的人都是拼出來的病,不拼就永遠不會得病嗎?他對我的所有的了解,就是我的朋友圈,而我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公眾號,這就是他所理解的拼。
當情緒過去之后,我運用了我的元認知能力思考兩個問題:
1.我需要拼嗎?
2.我為什么不喜歡別人說我在拼?
我需要拼嗎?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有那么多地方,想要改變,我肯定不能讓自己停滯不前,形成一種心理惰性,因此我必須要保持一種動力,拼上所有的力量朝著我希望的方向不斷發展。
伯凡老師說,每個生命體,每個組織,只要它存在,它就處在一個看不見的傳送帶上。就像我們人一出生就站在了一個傳送帶上,傳送帶的盡頭是火葬場,我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意識到這個傳送帶的存在,和意識到這個傳送帶的方向。
人以各種努力,盡可能的朝傳送帶的相反的方向跑,跑的結果當然不是最終逃離火葬場,它只是延緩我們走到那個終點的時間而已。
任何組織也一樣,不管你現在是多么的繁榮昌盛,風光無限,這個組織必須意識到,如果不做任何努力,也會很快地到達那個終點。想想當年的諾基亞就是一個案例。
華為目前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5200億,在大家都說生意不好做的今天,華為仍然保持年增長率百分之三四十,但是任正非卻讓華為保持警醒,防止懈怠。
《孟子》中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安樂,現在的種種科技發明都是在幫助人類朝舒適的方向發展。但是舒適又是滋養惰性的溫床。我也可以拒絕學習,拒絕改變,選擇舒服,一旦惰性成為慣性,舒適區就成為了我人生最大的枷鎖。當我再想逃離舒適區的時候,我可能幾乎動彈不得。就像很多成年人,當他們離開學校,很久不學習后,就再也不想學任何新的技能。
要想不斷學習和改變,就必須讓自己離開舒適區。人的身體和大腦都有偏愛穩定性的傾向,一旦達到穩定,我們就會感覺舒適。但是在舒適區止步不前,你就永遠不會進步。就像你在健身房鍛煉,如果能輕松拿起10公斤杠鈴,教練馬上會幫你加碼到15公斤,這樣雖然你會感覺到肌肉的疼痛,但是在每一次疼痛中,你的肌肉才會變得更結實。
相反如果你永遠都在10公斤的力量上重復練習,你的身體就會習慣了這個力量,慢慢地不會有任何感覺,形成了一種習慣,你是舒服了,但你想要的好身材也永遠不會有。
偉大的谷歌公司在2015年成立了一家母公司Alphabet,他們也在他們的官網上給出了解釋。簡單地說,Google現在變得越來越越臃腫,現在要按照業務把子公司全部獨立開來,目的是讓每個部門都能清晰知道自己的職責和使命,這樣更加有利于創新。在公告中還特地加了一句“Push yourself out of the fucking comfort "! 如果讓我翻譯成中文,我會說,去他媽的舒適區!
第二個問題,明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