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5《暗時間》聽書心得

本書主要講怎么通過“暗時間”這個概念,了解和轉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方式,并如何去解決問題。

那么什么是暗時間?我的理解是:鍛煉我們的大腦把更多的時間,運用在提升個人能力與解決問題的思考和付諸行動上。

為什么要鍛煉呢?那是因為:

1.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在從動物到人的過程中,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數十上百萬年的時間,在這個期間,為了適應大自然獲得生存,人的很多行為和其他動物一樣,作為生理反應的一部分,通過遺傳的方式被一代代傳遞了下來。(比如:嬰兒看到蛇就會哭。)相比作為動物的時間,人學會思考、建立文明的時間還非常短暫,很多知識、認知、行為的迭代還無法形成生理上的反應,并遺傳的方式進行傳遞(比如:火槍的發明與大規模使用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但嬰兒卻完全不會害怕)。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思維的進步還跟不上我們的創造。以至于經常在遇到問題時,我們大腦中的感性(動物的生理反應)思維和理性(人的理智)思維,經常發生沖突,影響我們的判斷,耽誤我們的工作。

案例:

張家界的玻璃棧道,走上去的人幾乎沒有不腿軟的。可是人家在說明中早就告訴你了這種特殊的玻璃是子彈也打不穿的,為什么我們還會害怕呢?這就說明,我們雖然在理智上接受了安全這個概念,但是我們的感覺并沒有跟上理智,會本能的感覺到很危險,然后身體就被控制了,所以會腿軟。

接受了安全的這一部分,叫做理智大腦,把給你下紅燈發危險信號的這一部分,叫做情感大腦。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理智大腦和情感大腦交戰的情況。

案例:

明明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但偏偏就是停不下來?明明DEADLINE就在眼前,但是還想拖延一會再做。如果有這樣的時候,那就說明,這種時候都是你的情感大腦戰勝了你的理智大腦。為啥有事情要做也會在情感大腦的控制范圍呢?

作者認為,理智大腦很聰明,但是你的情感大腦十分膚淺,兩者交戰之中,有的人理智大腦會贏,但是有的人就不行。

2.減少切換狀態時間。自己在這個問題上切切要反省和注意。

大腦在一件事和另一件事之間切換的時候,是需要時間的。

案例:

你在電腦上處理一些公司的文件讓你感覺有點累,于是打算歇一會刷刷朋友圈。可能你工作了1個小時,只刷了10分鐘帖子。但是你回到工作的時候,又需要15分鐘重新進入工作狀態。這樣,你的10分鐘休息,實際上浪費了25分鐘。

?

3.找借口。個人認為,這是人情感大腦當中的懶惰造成的,而懶惰是人在進化過程中通過減少能量的消耗,獲得生存的方法之一。眾所周知,大腦是人身體上最耗費能量的器官,當我們啟動理智大腦的時候,我們的情感大腦就會跳出來說這太耗費能量了,應該停下來,于是就會突然有個很好的理由,比如說,“我最近身體不好,還是要早點休息的。”“一直工作也沒有什么效率,先看個電影緩解一下吧”“餓著肚子也干不了活,先吃點東西吧”。停止大腦思考功能的使用。

但如果理智大腦戰勝了情感大腦,情感大腦也就抑制了自身,整個大腦開始為我們的目的服務。而如果情感大腦戰勝了理智大腦,理智大腦就會開始為情感大腦服務。

如何避免情感大腦對我們的干擾?

首先,給自己設立一個進度條,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

每完成一些內容,就能讓自己的進度有明顯的進程。也讓我們的情感大腦因為小目標的達成,產生成就感的激勵,獲得愉悅感從而減少與理智大腦的沖突。

其次,減少任務切換,個人在這方面要杜絕“懶驢上磨屎尿多”的臭毛病。

如果長時間的保持專注,會讓大腦整個興奮起來,會讓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快上許多。重要的是可以減少能量的耗散,排除因任務帶來的緊張和壓迫感,讓人愉快、從容、自信,保持充滿活力的狀態。

第三,是減少切換狀態的預熱階段。

利用位置、顏色、時間等等其他手段幫助恢復預熱狀態。當我們被一些事情打斷自己手頭的工作時,想一下當時的場外因素,包括像寫到第幾段、桌子上的東西等等,當你完成突發情況回來的時候,按照同樣的順序也掃一眼,你的大腦就會因為這樣的行為開始更快的激活自己的狀態,比平時更快的進入狀態。

第四,自己動手,堅持下去

這是作者的核心觀點。有時候我們在遇到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時,會不由自主的決定不做。比如當我們遇到復雜情況時,會選擇捷徑,雖然節省了時間,但是失去了讓自己把事情做的更快的機會。

案例:

想和外國人交流,學英語肯定比找個翻譯軟件要麻煩的多。而且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用個翻譯軟件完全可以實現和外國人的簡單交流。但是當你費了大力氣去學習英語之后,你會發現你不僅僅實現了和外國人的簡單交流,你可以閱讀整篇英語文章或者去看英語節目。

困難的路越走越簡單,簡單的路越走越困難。這就是動手的價值。

最后,把你的想法寫下來。寫下來不僅加深學習的理解,更更重要是鍛煉自己輸出表達的能力。

長時間保持著自己的工作狀態時,很多的靈感和創意會涌現,需要把這些靈感都記下來。工作的想法、遇到的困難,都非常適合記錄下來。

總結一下:《暗時間》這本書和吳伯凡老師的一篇《管理能量,而不是時間》的文章在核心內容上很相似,都是通過對“時間”概念的深入理解,消除管理時間的誤區,并以目標為導向,通過對自身的行為模式的認知與調整,增加“暗時間”的有效運用,達到效能的提高,從而得到對工作、生活、目標的把控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